徐行手艺人:把千年历史织进草编
一束黄草在嘉定徐行人的巧手编织下,从千年前一直延续至今。尽管靠草编谋生的历史早已翻页,年过古稀的计学成和他的家乡人仍在努力延续着草编的文化血脉。细长的黄草在手中穿梭,交织着徐行人对生活的期待,也编出了那份植根于心的乡土情怀。
与黄草朝夕相伴半个世纪
走进嘉定徐行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草编工作室,一股淡雅的清香气息迎面扑来。记者看到,捆扎好的黄草除了本色以外,还有红绿蓝色穿插其中。吃过午饭,徒弟王勤早早来到工作室,拿起纤柔的黄草熟练地拨弄起来,静静的,只听见黄草在指间摩挲的声音。约定的采访时间过去了5分钟,师父计学成步履蹒跚地迈进屋子。“这段时间腰有点不好使,没事的。”见记者有点过意不去,计老师向我们摆摆手,露出了笑容,一边叮嘱着王勤拿来了一双樱花图案的草拖鞋。“这种图案算是比较精细的,一般熟手也要编织一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艺术的传承人,计学成的名字成了徐行草编代言人,五十多年来,计学成从爱好编织到设计创新,从热衷编织到担负使命,一双巧手与黄草结下了不解之缘。眼下,草编制品的设计打版已成为一门绝学,对于后继乏人的窘境,75岁的计学成表示出了担忧。
44岁的王勤师从计学成学习草编已有三年时间。现在她不仅能够熟练完成各类作品,前不久还在师父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编织在了黄草灯笼上,再一次创新了编织载体。计学成学草编也是得益于祖辈的传承。童年时代,一家人除了种田以外,便是依靠黄草编织这项副业补贴家用。计学成的记忆中,大人们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赶制,夜晚点起煤油灯一直做到凌晨12点,黄草在母亲和祖母的手中翩翩起舞。至今,计学成依然记得母亲叮嘱的一句话:“手要拉紧,力道均匀,做出来的花色才好看。”
“与其追随流行,不如制造流行”
计学成告诉记者,小时候家旁边就是草编厂,耳濡目染,小小年纪的他对草编产生了兴趣,从单纯编织一直到设计打版,凭借着对草编的热爱和创作才能,计学成一改纵向打底法,采用横向纬度打底方式,编织出风靡世界的“南瓜包”。上世纪末的黄草编制品“出口热”期间,仅由计学成个人开发出的新品数量就达每年250个之多,计学成却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古朴的草编产品该如何涉足流行?计学成开始在制作素材上动起脑筋,先后将皮革、江草、塑料、布料、藤条、纸草、玉米皮等材料作为装饰辅料加入编织,精致的草编包镶起皮边、扎上丝带、绣进纹样。“龙凤拖”、杯套、茶盘、果盒……如今草编还做成了装饰画,编织技艺也更加精细。
“和其他艺术品有点不同,黄草编织品其实是一种实用工艺品。”计学成向记者介绍说,黄草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始于唐代,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作为上档次的礼品,到了民国时期,便形成商品专供出口。过去的几十年间,草拖鞋,草拎包因为适合热带地区使用,商人们便把它们带到广东、福建一带。随后又出口到37个国家和地区。近些年,草编果篮果盒特别受老外欢迎。说到设计,计学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其追随流行,不如制造流行”。
培养一批职业草编艺人
聊了一会,计学成提议记者前往徐行镇残联创办的“阳光家园”草艺轩工作室看看。在这个不到20平米的工作室,周一至周五,7个年轻人早晨8时30分来工坊,16时离开,一天的草编工作满满当当。20多岁的王胜梅已经在这里学习了4、5年,如今算是出师了,见到她灵巧地将细长的黄草中间对折,穿进另一根黄草中,然后草丝在指尖飞快地穿梭,计学成很是欣慰。“他们既掌握了一门手艺,还有一定收入。”计学成告诉记者,阳光家园的残障人士每月有政府补贴,一年实习期结束后,他们可以拿到最低工资外加所做产品的销售提成。每个礼拜,计学成总要来上两次,手把手教授他们各种编织技艺。“尽管他们没有任何基础,比起一般健全人上手可能会有更大困难,但他们能静下心来学,有人继承总是好事。”
但编黄草挣钱的时代已经过了,工业经济兴起让这个行当日渐式微。如今全镇黄草种植面积也只有3、4亩,从事草编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就算有也大多在60岁以上,徐行草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草编只能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2008年,徐行草编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计学成的指导下成立了草编名师工作室和草编之乡创意园。现在,徐行的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处处都能看到草编工艺的影子。《黄草编织》、《徐行黄草编织艺术史料》及《黄草编织艺术》等当地学校自己编写的教材,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积极参与到草编艺术传承之中。在区里组织的社区文化展演月里,一件件精美的草编作品让居民们感赞叹不已。
但是手艺的传承越发青黄不接,计学成不知道,他们这辈人之后,徐行草编是否还能延续?他现在能做的是,尽己所能展现这项穿越千年的指尖艺术,让这份带有乡土情怀的清香继续留存下去。
来源:《东方城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