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人庄龙: “手把手”的传承故事
“嘉定竹刻”因其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艺术魅力,一直是嘉定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嘉定工业区有一位竹刻艺人,他不仅苦心专研竹刻各种技法,还致力于“嘉定竹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先天就患有重度听力障碍的徐烨飞,是嘉定阳光工坊竹刻班的学员,如今,他刻起竹刻来,熟练的刀法,精湛的手艺,已经完全看不出和残疾有半点搭边。其雕刻的作品,也已经被多名客人所购买和收藏,通过竹刻这门手艺,还给他带来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徐烨飞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外人看来,这不仅归功于他多年的刻苦专研,更要归功于师傅的精心培养。“我是看着徐烨飞过来的,刚开始什么都不会的,是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由于沟通不方便,师傅还一句一句写出来。” 阳光工坊工作人员赵惠萍如是说。

大家嘴里的师傅,正是嘉定“阳光工坊”竹刻班的辅导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传承人之一的庄龙老师。从小就喜欢写写刻刻的他,18岁就从师嘉定竹刻名家范勋元老先生,经过近30年的磨练,已在嘉定竹刻届小有名气。然而,庄龙却把在“阳光工坊”的教学任务,当作了自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嘉定竹刻”这门技艺,传授给这些特殊的学生,他直接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教室旁边,只为方便与学员沟通。有时为了一个刀法,庄龙不仅要手把手教,甚至还要重复两三遍。“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可能说了两三遍还都搞不清,所以过两天还要继续反复跟他们说,要有非常好的耐心。”庄龙笑道。

如今,庄龙培养的学员,不少都已经有了经济自理能力,有的甚至还走上了创业之路。如今学员刘国平、徐烨飞的作品标价都可以达到2000左右。除了辅导残疾学员,让他们通过刻竹来提高自理能力外。庄龙还在竹刻领域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了让“嘉定竹刻”更有生命力,他还创办了“博竹斋”,供爱好者交流。在技艺方面,他在保留嘉定竹刻原生态的基础上,还不断的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其雕刻的作品因线条光洁细润、风格典雅精致,不仅被刻竹刻界所认可,还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中作品“静养千年寿”更是被嘉定竹刻博物馆常年收藏和展出。
以刀代笔,以竹为纸,竹刻赋予了竹子第二次生命,也浓缩了嘉定渊源的民间文化。而对于有点腼腆的庄龙来说,竹刻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目前他正在准备一件以娄塘游击队为背景的作品,来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来源:嘉定工业区 作者:吴玉辉 陆海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