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30年来走街串巷 2万多张照片记录变迁
在安亭镇黄渡老街一幢普通的老旧民宅内,住着一对80多岁的老年夫妇。主人李皓多年来坚持不懈,走街串巷,用手中相机拍摄了大量当地的人文景观和百姓生活照片,定格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李老伯还收集当地的老照片。在他家底楼里,一只铁制文件柜里,精心保存着老人拍摄和收集的2万多张新老照片。
今年85岁的李老伯,身体仍十分地硬朗。他留着一把雪白的胡子,说话时底气十足,思路清晰。李老伯说,他49岁那年因女儿顶替,提前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之后数年,他一直在当地的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因工作性质,他整日跑东跑西,面对的都是基层,于是萌生了用相机记录家乡千年古镇变迁的想法。为此,他将多年省下的5000多元钱,硬硬头皮买了一部进口相机,这部相机对当时的他们家来说,是最高档和值钱的一件物品了。为了学习拍摄技巧,李老伯虚心向人求教,很快从陌生到熟能掌握。并从此每天捧着心爱的相机走街串巷,用镜头捕捉最新、最美、最感人的画面,古旧建筑、老街人家、百姓生活等无所不包。
老式乡办厂
他除了白天拍还晚上拍,经常让老爱人起担心摸黑出门寻人。有一年的元宵节,老李为拍摄市民观赏花灯的夜景,一直到晚上九点多还不回家。这可急坏了老爱人,她赶紧出门四处寻找,好不容易在一个公交车候车站点“逮”到了老头子。李老伯在拍摄的同时,千方百计收集当地的老照片,他的办法主要靠捡、讨、求、买。镇上好多的垃圾集中堆放点,都是李老伯平时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正是在这些垃圾中让他捡到了不少有价值的老照片。“垃圾中觅老照片,是我无意中想出的一条最不花钱的有效捷径。”李老伯笑着说。李老伯还与一些拾荒者搭识结交朋友,要他们在捡垃圾时,留心收集老照片,然后卖给自己。前不久,李老伯听说有位拾荒者捡到了好多张旧时上海郊区的风景老照片,如获至宝将其全部收购。
当问到为何要拍摄这些照片时,李老伯说,黄渡是千年古镇,作为土生土长的黄渡人,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所以他要用手中的相机,为后人留下一段真实直观的史料。正因如此,李老伯几乎把钱都花在了照片上面。李老伯介绍,当年冲印一张6寸照片要1元钱,而他每次冲印的数量都很大,每冲印一次几乎要花掉他大半月甚至一个月的工资。原先,他曾买了配料在家多次尝试过自己动手冲印照片,无奈因质量不稳定而放弃。后来,照相馆工作人员发现李老伯拍的照片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记录家乡变迁的历史资料,深受感动,冲印价格一跌再跌,分别从每张1元跌至8角、6角甚至半印半送。
新建后的黄渡绿苑路观光大道
李老伯拍摄的内容许多是反映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和喜怒哀乐,题材多样,包罗万象。他将照片分成了数十个大类,百余个分类。大类部分包括历史篇、人物篇、婚丧篇、节气篇、建设篇、花卉篇、环境篇、活动篇、旅游篇、体育篇等。每个小类下面分成各自独立的章节,每个章节再由若干组图组成。仅节日的一个章节里,就包括了春节、元宵节、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劳动节、儿童节、端午节、重阳节、情人节、愚人节、百花节、汽车节、中秋节、国庆节、购物节等40多个节日,数百组照组成。为了将这些照片更好地保存,李老伯在分门别类的同时,还在每张照片下配上了详细的文字说明,并放入标有名称和编号的塑封文件夹里,每本文件夹要放单组或好几组照片。记者细数了一下,存放照片的文件夹竟有600本之多,足见照片之多,内容之广。
目前,安亭镇文化部门正着手准备,为李老伯举办个人摄影展,让更多当地百姓从中欣赏到家乡的变迁以及风土人情。
来源:安亭镇 作者:刘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