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园汇友合唱团:8年的坚持 抒写出从荒漠到绿洲的励志故事
从大部分队员满嘴乡音、不懂音准,甚至连简谱都不识,需要老师反复朗读歌词教导的合唱班,到连续两届获得上海市民文化节百强合唱团称号并代表参演上海市民抗战歌曲大联唱展演活动,日前,菊园汇友合唱团用实际成绩抒写了这个充满戏剧性和励志性的故事。
8年的摸索 骨干从未放弃
汇友合唱团的前身是菊园民间组织合唱班,成立于2007年,刚开始的时候只有10几个成员,大多是放下锄头的农民,也有几位社区里的老人,对于五线谱大多不认识,更别提大合唱的音乐素养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兴趣爱好,消磨时间,根本没想过要参加比赛什么的。”队长曹阿姨介绍道,“所以一开始我们没有辅导老师,只是大声的唱,总以为唱的响亮就是好,但慢慢的,我们发现了与别的团队之间的差距,也感觉到这样唱下去,很没有劲,所以也就有了想学习的念头。”
但是,对于一支大部分由没有音乐基础的队员组成的合唱队来说,学习又谈何容易。于是,曹阿姨等几位骨干们自告奋勇,主动揽起了团队日常的“瓷器活”。一开始,骨干们通过熟人自己找老师,但是好几个老师磨合下来效果都差强人意,加上最初没有配备合适的教学器材,有些老师都打了退堂鼓。为了让老师放心教学,骨干们主动承担起了义务的自备教学器材、借还服装、接送老师等日常琐事,因为没有任何的津贴,有时骨干们还要为此“倒贴”,但他们依旧乐在其中。“辛苦点倒没什么,但有时上课临时改时间了,我们要逐一通知,有的打了很多电话都不接,只能晚上联系,碰到人家不理解的会讲‘都啥辰光了,还打电话来?’,但又不能不通知,因为有的人也会讲,为啥没有通知我?我们通知也都是用自己的电话打的,在这点上,有时我们会觉得有点委屈。”曹阿姨说道。
除了做好准备工作,团队的日常管理也是个难题。“有的学员有时也会带小孩一起来排练,这个我是要批评的,因为会影响排练效果,我要求大家不迟到不带小孩来,每个学员都一样,没有例外的。”作为队长的曹阿姨说到做到,身先力行,慢慢的,大家也就养成了习惯。此外,团队的骨干们还积极为队员们争取更好的学习条件,后来在菊园文体中心的支持下,固定的活动场所、钢琴、专业老师的辅导等逐一得到了落实,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的学习动力也就足了。
5年的培育 老师风雨兼程
“郁老师很有耐心,对于我们这些不会唱的人,她也没有放弃,不厌其烦的教我们,有时上课来不及教,就课后来教,我们有时也挺不好意思的,所以就特别卖力。”“郁老师很不容易,来辅导一次来回要4个小时,而且有段时间由于文化中心改造的原因我们上课的地点还不固定。”“之前她生病了,但考虑到我们马上要比赛了,她还是坚持到了我们比赛结束才去动手术,可以说,我们能有今天的成绩,郁老师真的功不可没。”谈起合唱队取得的成绩时,队员们总是对郁老师啧啧称赞。郁老师是上海歌剧院的一位专业老师,5年前,菊园新区通过群艺馆社区文化指导员的申请平台邀请她为学员们进行辅导,令郁老师和学员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合作持续了5年,而且成绩不凡。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苦恼。一来,学员们基本没有音乐基础,教起来很费力,加上社区居民的流动性较大,一会来一会不来的,使得大家的水平参差不齐,二来,这里的教学设备相对比较欠缺,加上路程很远,让我一度觉得很失落。”对于自己刚开始当辅导老师时的窘境,郁老师记忆犹新,“我也想过放弃的,但学员们的真诚与努力最终鼓励我坚持了下来。”
但教学的艰难远远不止是学员的零基础以及每次辅导4小时的来回路程,对于郁老师来说,最让她失落的是她的教学方法一度得到了不少学员的质疑。作为一个专业老师,郁老师坚持以练声作为提高音乐基础的教学方法,一节2小时的课程大部分时间在练声,一年下来学员们勉强才能学上一两首歌,这让一些学员觉得很无趣,前前后后二三十个学员为此还退出了团队。后来,在合唱队骨干的建议下,郁老师调整了方式,选取了《送别》、《小草》、《闪亮的日子》、《故乡的小路》、《党啊,亲爱的妈妈》等十多首练声歌曲来教学,既让学员们体会到了学会一首歌的快乐,也达到了练声的需要,一举两得。“歌曲唱的好不好关键在于气息的把握,而练声是培养气息的关键。”在之后的比赛中,郁老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证实。正是因为有了之前反复的练声,才让学员们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每首歌唱起来都游刃有余。
2年的成绩 队员甘于寂寞
每天早上7点,程老伯都会准时进行练声训练。“我喜欢唱歌,但又唱不好,这个平台给了我学习的机会,也让我找到了乐趣。我是2年前加入的,当时是冲着老师的练声而来的,经过学习,我现在明显感觉自己可以唱上去了。”这位来自山东的老人是汇友合唱团的一位普通成员,从五音不全到唱的有模有样,老程感触颇多。“练声是挺无聊的,一段时间学不到新歌,有的学员觉得没劲,就退出了,但是我知道这是为了更好的唱歌而做的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和老程一样,郁老师的辛劳与良苦用心,大多数学员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他们非常珍惜每周一次的辅导学习,每次都会早早来到教室进行准备,而一旦参加比赛,他们都格外重视,不仅会主动要求增加排练次数,对于比赛服装等也会主动提出意见建议。集中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后,他们也会坚持练习,巩固学习成果。也正是因为学员们的努力,两年前,合唱团在第一届市民文化节上,首次亮相的他们便进入百强,一鸣惊人。其后,他们越挫越勇,先后凭借《映山红》、《天涯归来》、《黄水谣》、《共筑中国梦》等歌曲参加了区级、市级比赛,并屡屡获奖,在今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合唱大赛中还一路闯进了前50名,并应邀参加了上海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汇报演出。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汇友合唱团也随之声名鹊起,不少居民慕名而来。如今,汇友合唱团已经从最初的10几个人演变成了80余人,成为了一支成熟的队伍,并经常应邀参与菊园新区的各项文化活动。“作为合唱团的一员,能有今天的成绩,我感到非常的自豪。”汇友合唱团的“元老”老袁表示,“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唱的更好,站上更多的舞台去唱歌,去展示我们自己。”
来源:菊园新区 作者:朱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