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生频道 > 社会广角 >正文

沥江生态园:在生态园里寻回儿时“滋味”

日期:2015-10-09 浏览:
眼下,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在嘉定与江苏太仓接壤之处,有一座占地1000多亩的沥江生态园。这里的水果都长在露天,由于是沙碱土质,再加上施有机肥,水果只只个头丰满。摘一个桃子,一口咬下去,皮薄肉脆,甜味纯浓。这里,种植了15千多棵果树、50多亩时令蔬菜和瓜果,还养殖了300多头猪、2.3万余只鸡、8000多只鸭、800多只鹅……来到这里,田园风光,农家土鸡,新鲜的蔬果一应俱全。去过的游客都说,在沥江生态园,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农家味”,回忆起儿时生活的点点滴滴。
【现场】亲手采摘怀旧金铃子
金黄色的金铃子形似苦瓜,是“老上海”小时候吃过的水果。如今,沥江生态园从浙江引进的特色水果金铃子已经上市。今年,游客不仅可以购买到金铃子,还将可以亲手采摘。
“它外皮是金黄色的,看上去有点像苦瓜。只要用手指轻轻一掐,外壳就会爆开,里面的果实是红灿灿的有点像石榴,口感特别清甜。”沥江生态园负责人沈维高告诉记者,金铃子的别名叫“癞葡萄”、“锦荔枝”,但久未在上海市场上寻到它的踪迹了。“天热时放在冰箱里冷藏一下再吃,别有一番风味。最初,我们也想从本地移植,但找了一大圈,都没发现金铃子的身影。”沈维高告诉记者,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委托他人从浙江找到了种子,这才在上海重现了当年的水果。本来生态园只想增添一种果品和景观。没想到等到果子成熟后,不少前来的上海游客对此大为青睐,当场尝两个不够,还常常提出要买些回去。目前,正值金铃子进入上市的旺季。“今年开始,不仅可以供游客购买,还特别设置了采摘项目。”

【经历】不忘初心打造生态农业
“除了盐和糖,大概所有的食材都源自生态园。”临近中午,农家小院的餐厅开始热闹起来,椅子是竹编的,冷菜是放在蒸笼里的,一桌桌地道的农家菜开始摆上台面:鱼是刚从河里抓来的新鲜活鱼,鸡是果树下散养的土鸡,羊、牛肉都是园内自养的喂青草的,还有专喂原粮的梅山猪肉,自磨的豆制品,南瓜汁、牛奶均是自己生产,高粱酒、米酒、青酒也是自家生产原料酿的酒。“我们始终不做采购,几年坚持下来,非但没使游客量流失,反而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沈维高认为,来沥江生态园的游客、食客,就是想体验纯正的农家特色。
13年前,沈维高从浙江慈溪来沪创业,几经周折,最终选择嘉定最偏远的沥江作为生态农业基地。其实对于沈维高而言,刚开始起步搞生态园并不尽如人意,当时只有150亩果树,加上品种单一,一直没有好的效益。后来,沈维高借鉴他人的经验,开始在果树下养殖鸡、鸭等家禽,走上了种养结合的立体经营模式。立体种养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品质,正可谓一举多得。之后,尝到甜头的沈维高又开始向生态农业迈进,原生态成了沥江生态园的主题。
【特色】文旅结合体验乡野情趣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不应该作为农家乐唯一的项目。”沈维高认为,必须在拓展服务项目和提升服务环境上下功夫。目前,到沥江生态园的客人,除了吃住以外,还可参与捡鸡蛋、摘瓜果、挑野菜、垂钓、体验酿酒、磨豆腐等项目。这些项目将文化性与体验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给游客们更大的选择空间。生态园里不仅有如画美景,更有浓浓的农耕文化。看着那一幅幅关于各式农具、农作物、畜禽的图片,读着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的谚语,这些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符号元素,唤起人们久远的记忆,暂时忘却城市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一直以来,沥江生态园从种植到养殖,再到制作烹饪和酿造,追求的都是纯正的农家味道。记者了解到,许多新鲜可口的农家菜肴,是由来自浙江慈溪的农家大嫂张琴烧的。这名手艺高超的“女厨师”,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厨艺培训,却烧得一手好菜,让众多游客百吃不厌。张琴坦言,烧农家菜,其实没有什么诀窍,主要是食材要货真价实,来自本家。还有就是靠一颗纯正的农家心,用过去妈妈烧家常菜的手法,烧出地道的农家菜来。
 
来源:嘉定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