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生频道 > 社会广角 >正文

费雪英:紧紧握住那双种草莓的手

日期:2015-12-17 浏览:
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离约定时间还有20多分钟,在丈夫的陪同下,费雪英早早赶来。见记者端来两杯茶,费雪英腼腆地笑笑,柔声道:“本来想坐公交车过来的,下雨天,他(丈夫)非要送我。”进入正题,聊到草莓,费雪英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今年雨水比较多,草莓上市期推迟了半个月,现在第一批已经出来了.这几天,我们忙着吊顶覆膜。”每年9—11月,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费雪英夫妇俩早上5点不到便起床,一直忙到晚上。辛苦一年,夫妇俩的净收入在20万左右。这样的生活节奏,费雪英已经很习惯。

上世纪90年代,嘉定工业区灯塔村村民开始种植草莓,村民习惯在家门口两三亩地“小弄弄”。家住太仓的费雪英嫁过来以后,开始与草莓结下了不解之缘。2007年,作为村民组长的费雪英在村里的号召下,带头承包了18个大棚,成了村里承包种植草莓面积最多的女性。起初,费雪英心里承受了不小压力:丈夫在企业上班没时间来帮她,对规模种植自己又毫无经验。费雪英记得,第一年3-5月份,18个大棚每天都有几千斤等着要出货,后来烂在地里的草莓有近20%,看着非常心痛。好在当时有“菜管家”电子商务平台帮着销掉一部分,村里又一起帮着找销路,最终投下去的十几万元成本全部收回,还赚了10万元。后来,草莓销路渐渐被打开,通过口口相传引来了一批批上门订购及采摘游市民,这些客户成了她的固定消费群,每年占到总销量的30%-40%
原先,费雪英种植过“丰香”品种,口感较酸。后来她从浙江引进“红颜”移栽苗。考虑到路途远运输中有损坏,费雪英索性将家中的水稻田改种草莓秧苗,现在每年能培育出30余万株多个品种的优质草莓苗,并提供给周边的草莓种植户。2010年,受到采摘游客的启发,费雪英开始试种盆栽草莓,专门配制营养土,将食用酸奶与草莓专用肥混合制成营养液,进行叶面喷施,盆栽草莓成了客户青睐的“新宠”。一次,费雪英看到花卉蔬菜上使用滴灌设施,便想着何不让草莓种植也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这样一来,种植工作效率提高不说,还能使水肥均匀喷洒,养分供给均匀,使得草莓整体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今年,即将迎来草莓销售旺季,费雪英的心却始终悬着。原来,去年一则关于草莓种植使用“乙草胺”除草剂的流言传得沸沸扬扬。“当时已是5月,草莓销售进入尾季。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今年。”说到除草剂的问题,费雪英有点激动,“我们平时覆盖黑地膜,一方面将热量封存,另一方面可以抑制杂草,怎么可能多此一举使用除草剂呢!种植草莓凭良心,安全是最重要的。”费雪英告诉记者,前不久她使用了绿色防控技术,在草莓定植后用生物有益菌来替代农药抑制病虫害,试验下来效果明显,接下来她会向农户推广。
采访结束,记者伸手向费雪英告别,突然发现,她的手心居然布满了一条条深深浅浅的黑色纹路,摸起来十分粗糙。迟疑的那几秒,费雪英连忙收回自己的手,歉意的说了一句,“妹妹,别磕痛你了。”“怎么会!”那时,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情感,是惭愧,是心疼,还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敬意。握着这双手,记者久久没有放开,那布满老茧、黝黑的纹路真实记录了费雪英日复一日辛勤的劳作。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演讲比赛会紧张……”
“费阿姨,加油!”目送着他们的背影离去,费雪英被丈夫搭着肩,合撑一把伞走向雨中……
 
来源:嘉定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