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生频道 > 社会广角 >正文

江桥建华村好儿媳金惠琴悉心照顾脑梗婆婆成佳话

日期:2015-12-18 浏览:
家庭生活中,婆媳关系往往成为一本难念的经。可是江桥镇建华村的金惠琴,却和婆婆甘月娣和谐相处了近40年。特别是近年来,婆婆身患脑梗,身子不好动,甘月娣更是全身心地照顾陪伴婆婆,从买菜煮饭到洗碗洗衣服,从为婆婆喂饭到为婆婆端屎端尿……邻里都夸赞说,甘月娣有福气,找到了比女儿还贴心的好媳妇。而她们俩的故事也在社区邻里间传为佳话。

日前,记者来到居住在嘉城社区的金惠琴家,只见两室一厅的屋子收拾得干净清爽,各种点心包装整整齐齐地堆放在橱柜上。午后的阳光从窗外洒进来,显得温暖舒适。80岁的甘阿婆坐在靠阳台的椅子上闭目养神,金惠琴则陪伴她旁边织毛衣。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了。但是对于金惠琴来说,能让婆婆恢复到这样平稳、安逸的状态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甘阿婆年轻时身体硬朗,干农活、做家务也是手脚麻利。然而四年前,76岁的甘阿婆突发脑梗塞,手脚变得不灵活了。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一次去治疗的路上,甘阿婆又被车撞倒了当场昏迷,连忙送进了普陀区中心医院。
在医院,金惠琴和家人一起照顾命悬一线的甘阿婆,每天擦脸擦身、勤换尿布,再苦再累的活金惠琴也从不抱怨。渐渐的,甘阿婆逐渐恢复了意识,能清楚地喊出儿女的名字。医生说,能保住命已经很幸运了,但今后身体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
出院后,照顾甘阿婆的重担几乎都落在金惠琴的身上。金惠琴说,甘阿婆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又不住在附近。而老公还在上班,自己已经退休,陪伴的时间最多,理应花心思照顾好老人,“她就我一个儿媳妇,肯定是我照顾她的,她身体恢复得好一点,开开心心,我也就开开心心。更何况,我们也会有老的一天,照顾她是应该的。”金惠琴的话朴实无华。

为了照顾好婆婆,金惠琴每天的日程表都安排得满满的,从饮食起居,全靠她悉心照顾:一大早起床烧早饭,等烧好了热腾腾的粥,金惠琴连忙端一碗到甘阿婆身边一口口喂。上午便忙着洗衣、打扫卫生。下午,金惠琴就陪着婆婆看看电视、晒晒太阳。抽空时,自己做些十字绣、羊毛衫等手工活。一年四季,金惠琴很少出门旅游,基本宅在家照顾婆婆,偶尔买菜、办事,也是安顿好婆婆,火速出门,急着赶回家。
因为压迫神经导致两腿没有知觉,甘阿婆上厕所特别费劲,金惠琴就用手帮婆婆摩擦后背,直到解出大小便为止。记者观察到,甘阿婆的厕所里还放了一个长长的凳子,金惠琴说,这是为方便甘阿婆洗澡擦身用的。“婆婆不太好动,我就让她坐在凳子上,帮她擦身。”
在金惠琴的精心照顾下,甘阿婆的身体有了很大好转。原本要靠别人喂饭,现在已经可以用手自己吃饭了。原来瘫痪在床不能动,现在已经可以坐起来和别人聊天,爱干净的她也从来没有长过褥疮。甘月娣感激地说都是媳妇的功劳,“伲媳妇良心好啊,没有她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看着媳妇一年到头跟着自己,甘月娣也觉得不好意思,一次,看到有旅游机会,她硬是劝媳妇出去散散心,自己主动提出搬到女儿家住几天。“我外面回来,她就连忙搬回来了,看得出她很惦记着回家。”金惠琴说。而儿子、媳妇也很体恤金惠琴,为了能让金慧琴好好照顾甘月娣,孙子主要由亲家带。
虽然照顾婆婆少了很多自我享受的时间,金惠琴却不在意,休息时间,她热衷于缝缝补补,做鞋子、织毛衣、做丝网花、十字绣样样能行,“家里的鞋子、羊毛衫都是她做的,比外面买的还好。”甘月娣直夸媳妇贤惠。
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匾,这是金惠琴自己花了几个月做的十字绣。在她眼里,把老人服侍好,把家里弄得整洁是最开心的事,也是应该做的。她一直牢牢记着一句话:“家和万事兴!因为我们家的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是和和气气的,所以我们的生活才会越过越好。” 金惠琴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无华,默默无言地做着平凡而伟大的事。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群。
来源:江桥镇 作者:徐莹 梁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