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草编的“色艺双绝”即将戒“色”了
徐行草编是徐行当地的传统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徐行劳动人民利用黄草茎杆编织的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表面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徐行草编的美胜在自然,胜在高超的编织技艺,也胜在绚丽的色彩,不过这一抹至关重要的绚丽即将消失,为黄草染色的匠人如今全嘉定仅剩一人,而这个记录已保持了10年之久。
给黄草称重
12月21日,已经“停业”三个多星期的染坊,再次开锅染色,72岁华亭镇华亭村民陆志俭与65岁的妻子平秀娟,在染坊内忙碌着。染坊有三口大锅,其中两口因常年不用已落上了厚厚的积灰,灶台被各色颜料熏得乌黑,染坊的其它角落也被杂物堆满,一切都在展示着染坊繁荣过后的萧条。陆志俭夫妇一个烧,一个染,待锅中水烧开,平阿姨便往锅中添加粉色颜料,调匀,不久锅中升起的粉色泡沫冲上了锅台,将黄草投入锅中,用铁杵在锅中搅拌,约一分多钟,素色的黄草浸染成了粉色,捞起晾在地上就成了。接着染大红色,平阿姨往锅里增加了些黄色颜料,锅中的水色瞬间变为大红色。陆老伯介绍,黄草染色通常就红、黄、棕等7种颜料,其它颜色都是从这7种颜料中调配出来的,别看染色就这么几个步骤,其实火候温度,以及颜料的配比非常讲究,稍不留神这颜色就染砸了,而且黄草染色不能煮太久,不然质地容易变硬,以后编织就难了,何种颜色用陈年的黄草染,何种颜色用今年的新收的黄草染也有不同。
给黄草染成粉红色
不过这些对陆老伯来说,都已不算难事,用这7种颜料,陆老伯能配出20多种颜色,陆老伯说,给黄草染色一半是自己的摸索一半是祖传的手艺,原来晚清末年陆老伯的叔公陆宏仁在徐行当地开办了名噪一时的华成草织社,直至解放前夕才举家搬往香港,祖上的黄草染色技艺,口口相传留下不少,其中也遗失了许多。说到这里,陆老伯不无惋惜地摇了摇头,看看染坊的现状更让老人唏嘘。
将染好的黄草用铁杵勾出
自从1992年徐行草编社由公营转私营之后,陆志俭又捡起了这门老本行,在家开起了染坊,当年草编社每年有几百万双的草鞋、草包对外销售,基本所有的黄草染色任务都由老陆夫妇一家承包。那时忙碌、风光的场景,至今陆老伯历历在目,每周一草编社用卡车运来黄草,周四,周末收村民自家黄草染色,队伍往往排到院外,村民还会为抢位子争吵,个个手里提着一捆两捆的黄草,拿少了都不好意来,别提多热闹了,不光染黄草有时还染藤、玉米皮、纸草一个星期要染2000多斤。
染好的成品
但好景只持续到了2003年,染坊生意便开始急转直下,当时徐行草编发展进入了滞歇期,本地草编能手纷纷转投他行,黄草染色量更是年年下滑,周边的华亭、工业区等地的染坊也都关门大吉,唯独他一家染坊仍在苦苦支撑,今年已有10个年头,可这“一家独大”的场面并没有带来多少收益,反倒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平阿姨说,“现在一个月染色的毛利只有1000元,有时甚至几百元,若是去了成本就不剩什么了,还不如将这些屋子出租,每个月1000元是稳赚的。”
如今来染坊染色的除了徐行阳光工坊、徐行村草编社、以及嘉定美校就剩下为数不多徐行当地仍在编织黄草的奶奶、阿姨们,不用多想这量少得可怜,“三个星期过去了只收到了20来斤,也就过去一个村民染色的量,估计到春节前是最后一次开炉了”陆老伯说。
徐行草编要若是没有了颜色还会是原来的徐行草编吗!
来源:徐行镇 作者:闵慧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