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这个90年代的老小区如何焕发“第二春”?
城市化进程之下,乡村“熟人社会”逐渐被城市“陌生人社会”取代。随着人际关系愈发疏离,人们对社区事务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在菊园新区,以嘉富社区为代表的各个社区开展的“楼组微自治”,让居民走出家门,以楼组为共同体进行自治。
“没想到老小区竟然这么整洁,楼道里墙面上的绘画、楼梯上的绿植让人感到温馨。”这些天在嘉定找出租房的刘先生走进菊园新区嘉富社区后,立马租了这里的房子。
嘉富社区是一个缩影。在全区“宜居家园”建设进程中,政府职能部门之外,社会力量、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使得小区整洁有序的表象之下,“共商、共治、共创、共享”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框架逐渐形成。
一场火灾引发的“楼组微自治”
“楼道墙面上画的这些花草树木真漂亮呀。”“楼梯扶手一尘不染,物业清洁工真勤快。”2月14日下午,一群来自常熟的社区管理者来到菊园新区嘉富社区参观,对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造的老旧小区赞不绝口。
当得知手绘墙和楼道清洁都是居民所为时,一位参观团成员赶忙和嘉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高建国交换了微信号,“回去后向您详细讨教下经验。”
城市化进程之下,乡村“熟人社会”逐渐被城市“陌生人社会”取代。随着人际关系愈发疏离,人们对社区事务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在菊园新区,以嘉富社区为代表的各个社区开展的“楼组微自治”,让居民走出家门,以楼组为共同体进行自治。
引发“楼组微自治”这一设想的,竟是一场小小的火灾。
2014年5月的一个中午,棋盘路1001弄61号202室的王阿姨正在客厅休息,突然她发现阳台上晾晒的枕头冒起烟来,拍灭火苗后她惊讶地发现,楼上302室晾晒的被子和衣服在燃烧,防盗窗都被烧得变了形。她立马拨通火警电话,一场悲剧得以避免。
“这场火灾很大可能是楼上有人乱扔烟头所致,若是仅仅张贴‘严禁高空抛物’这样的告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楼组长张亚芳召集楼组居民开了个会,“一是为了让受灾居民有个发泄的场合,二是借这个事件形成一个共商共议的机制。”“楼组微自治”的设想由此而生。
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建军看来,“楼组微自治”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广,“楼组是孕生邻里情感的最佳空间,是催生邻里共同体的最佳依托,社区善治应以楼组中邻里共同成长作为重要起点。”
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被激发之后,关键还要尊重他们的诉求。于是,一个个“量身定制”的方案应运而生。
在嘉保社区,永靖路898弄34号楼组居民们反映晾晒衣服不便,希望在顶楼平台设置固定晾晒点。有意愿的住户在楼组长唐惠英带领下挨家挨户征询意见,得到绝大多数居民、尤其是顶楼住户同意后,晾晒点马上建起,乱晾晒现象随之消失。在嘉富社区“美化楼道”工程中,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各施其才,一面面手绘墙、贴纸墙、书画墙各具特色。
在年轻人较多的嘉北社区,微信成了居民守望相助的自治平台。陈家山路388弄8号楼楼组长周阿姨建起楼组微信群后,将二维码打印出来贴在楼道里,居民积极地扫码入群。
“楼组微自治”工作逐渐成熟后,菊园新区要求每个楼组都打造“五个一”:一张全家福、一块宣传栏目、一个楼组公约、一个自治阵地、一本楼组手册。此外,菊园新区还为“楼组微自治”工作设置了专项经费,定期对楼组长、骨干进行培训,制定星级楼组量化考评机制。
建管并举打造“熟人社区”
是什么让一个刚建成交付不久的陌生人社区,短时间内成为一个熟人社区?位于嘉定新城(马陆镇)的信义嘉庭小区,通过建立信义社区营造服务中心,孵化有自治能力的社区民间组织,以此激发社区居民的共治意识。
元宵节前夕,陆政和朋友们在信义嘉庭售楼中心会客室架起了电影播放设备,这天播放的电影是《喜剧之王》。
电影里主人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太顺心,陆政的情况恰恰相反,“刚住进小区,就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友邻。”陆政发起的这个社区电影社,短短一个月成员已经增至40人,他希望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加入进来,“未来我们要拍摄自己的故事。”
在信义社区营造服务中心负责人范杰臣看来,一个小小的电影社,体现的是居民对社区自治态度的转变。“小区尚在建设时,很多‘准居民’就跑到社区营造服务中心来,询问工程质量、小区规划等问题。”
范杰臣发现,业主们虽然有想法,却没人向开发商反映。于是,他便组织业主们和开发商沟通。经过协商,开发商同意每月有2天“工地开放日”,由开发商设计参观路线,业主可以走进工地了解工程进度。
范杰臣所在的信义社区营造服务中心,还承担着孵化社区民间组织的功能。中心成立以来,已经孵化成立了社区互助团、社区电影社、种植社等多个自治组织。
“社区的未来应由社区住户的需求决定,这才是社区营造真正的内涵。社区营造服务中心提供的是一个平台和一套机制,目的是激发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社区和永续社区。”范杰臣说。
有了这个平台,开发商便能最大限度将硬件建设与后续管理有序衔接,真正做到建管并举。在信义嘉庭,居民担心人车安全问题,社区引入了人车分离理念,车辆不再进入社区道路;对于慢慢出现的楼道堆物现象,社区成立了环保义工队伍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楼道底层空间利用率不高,社区根据居民需求设计成亲子阅读室和活动用房。
在范杰臣看来,让社区居民参与管理,成为社区的主人,才能真正打造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模式。
睦邻党建撬动共治热情
位于老城区的嘉定镇街道,近年来面临着“自有资源少、历史欠账多、民生压力大、社会治理难”的严峻挑战。面对上述难题,嘉定镇街道充分挖掘和整合辖区各类社会资源,以睦邻党建为切口,有效破解发展瓶颈。
2013年,嘉定镇街道睦邻党建服务中心成立,下设“一站八部”,即辖区内的17个居民区党总支统一设立睦邻党建服务站和由96家建立党组织的单位综合划分而成的机关团体国企、金融行业、驻地学校等8个服务部,最大限度地统筹各类资源,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
相较于其他党建载体,睦邻党建服务中心更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开展专业化服务。叶池社区位于老城中心地带,周边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出入小区的一条小路经常堵塞,居民每月因车辆被堵报警20余次。对此,叶池社区联合周边的嘉定商城、嘉华学院等共建单位,明确分工后各司其职,参与管理这条小路,共同治理停车顽症。
同样,一直被市民吐槽的区中医医院门口交通拥堵问题,也是通过睦邻党建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得以有效缓解。区中医医院门口的博乐路拥堵问题逐年加剧。
在睦邻党建服务中心的牵线下,医院与李园二村采用错时停车方式:白天医院职工的车辆停到小区里,晚上李园二村部分业主停到医院预留的10个停车位。
项目化运作是睦邻党建服务中心的一大尝试。“通过公益项目的运作,各级党组织有了为群众办事的有效抓手。”嘉定镇街道社区党建办主任吴海燕说。围绕社区服务、创业就业、城市管理等内容,睦邻党建服务中心每年推出一批公益项目。
近两年,华中集团、东方商厦等单位的党组织纷纷认领公益项目,共筹措资金270余万元,惠及3000余名困难群众。
7年前,汇龙潭社区居民刘彩月丈夫因突发脑梗中风后卧床不起,全家生活顿时陷入困境,“红色关爱”项目启动后,会员单位绿洲集团投入专项资金,包括刘彩月在内的30余名困难居民每年能获得1000元的经济资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会员单位还会每月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