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独有“釉里红”,就在嘉定申窑
两年多的研究,四百多件试验品!位于江桥镇的申窑,终于研制成功了,“我们烧制的这种釉里红作品,目前在中国,只有申窑能烧制得出来。”申窑创始人罗敬频激动地告诉记者。
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最早起源于元代的景德镇。釉里红系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其红色用铜红料在釉下,故属釉下彩。
申窑的釉里红,有其独具的特点。记者在申窑工作室看到,一幅釉里红瓷器作品在入窑前,是灰色的,经过烧制后红色的纹路渐渐转为红色。“申窑在其红色釉体基础上,加以我们两年来研究的烧制工艺,通过控制温度和改变烧制工艺的方式,让红色釉体发生窑变,附上一层绿色釉体。”罗敬频说,实际上,很多画家、陶瓷艺术家都在追求这样的窑变。
过去,一些窑厂也能够做到让釉里红瓷器红里返绿,但由于这是一种窑变的过程,其绿色面积大都很小。罗敬频深知,釉里红研究是一条颇为曲折的道路,但他仍不断坚持钻研烧制技艺。“艺术作品需要体现美,艺术家要善于发现美,”罗敬频拿起自己的得意作品说:“我一直追求的,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罗敬频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在探索釉里红作品时的“失败品”,有的全是红色的,有的只有零星几点绿色附在釉体上。据介绍,一件瓷器作品送入烧窑前需经过拉坯、利坯、补水、上釉等步骤。烧制时,炉内温度超过1300℃,即便到了晚上,炉外温度也有70℃到80℃,烧制和冷却的时间加起来通常长达20多个小时。而烧窑工必须全程待在炉子边上,寸步不离地守着,定时从窑洞上下左右的4个喷火口,观察测温锥的变化。这些个步骤稍有失误,就可能会影响成品的质量。在罗敬频眼里,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靠的不仅是画家的画龙点睛,还有烧窑师傅的精益求精。为了能将釉里红工艺精益求精,申窑在两年的时间里,烧制了400多件釉里红试验品,最终才找到合适的工艺,令红与绿完美地融合于瓷器之上。
自从罗敬频探索出新式烧窑工艺的消息不胫而走后,联系他想要上门观赏的画家络绎不绝,正在申窑内进行铁锈红釉创作的黄渡画家陈军是这样评论釉里红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演变,是画家的艺术灵感和瓷器本身特性的完美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华江路上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申窑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博物馆等,也将于明年6月揭开神秘面纱,向市民开放。建成后将设都市柴窑、申窑海派瓷器博物馆、艺术家瓷艺工作室、陶瓷美术体验中心、申窑讲坛、艺术培训学校等,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江桥的文化产业内涵。
相关链接
釉里红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常简称为釉里红。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再在上面施一层釉,入窑在1300℃的高温还原焰中烧制,氧化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又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主要分为:釉里红线绘、釉里红拔白、釉里红涂绘。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这是由于铜红釉在烧造技术上难度很大,正常显色不仅与彩料中的铜含量和基釉的成分有关,并且对烧造的气氛和窑温的要求都十分敏感,配方和烧成条件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导致色调不正,因此发色纯正的釉里红瓷在元代很少见,大多是灰红色。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仍较少,发色多是比较淡的红色或偏灰的红色。到了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釉里红发色极佳,浓厚鲜艳似宝石,也有淡红色的。此后釉里红走下坡路,直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得以复苏,这时的釉里红发色较为纯正艳美。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