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生频道 > 社会广角 >正文

他用14年画出江桥版《清明上河图》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17-08-26 浏览:

在江桥镇居民张宗元家,摆着一张写意画:几幢白墙黛瓦的屋子围成两个回字形;临街的店堂里,有客人围坐着吃饭;门口的弹格路上,有孩子们玩着游戏……这张画画的正是张宗元家在江桥老街上的旧屋,也是江桥书画爱好者曹柏溪所作的《江桥老街旧貌》的一角。

曹柏溪是土生土长的江桥人,至今,他还记得自己住在江桥大街(现迁建为江桥老街)75号的老房子。那是个不到50平方米的老屋,一家人曾在那里住了整整25年,大街上的弹格路记录了曹柏溪的青年时代。

曹柏溪爱上绘画,得益于小学启蒙老师——欧阳荣浩。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上海第一批师范生毕业,被分配到各县乡,欧阳老师就是那时到江桥小学教书的。“以前乡下哪有正规老师呀?欧阳老师他们一来,音乐课、绘画课才开始出现。”见曹柏溪热爱绘画,欧阳老师送了一本水彩画家哈定的《怎样画水彩画》给他,并在扉页上题字:“才能不利用,它就要衰退;才能一旦被懒惰支配,就一无可为。”时隔半个多世纪,曹柏溪仍能清晰地背出老师的话。他当时刻苦学习绘画,在学校的比赛中拿了不少一等奖。初中,曹柏溪考上曹杨二中,又遇到了他的第二位良师——潘侍远,并参加了其组织的美术小组,绘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很快就结束了,初中毕业的曹柏溪回到江桥务农,潘老师爱惜人才,邀请他继续回学校画画,并担任美术小组的理事。于是,曹柏溪白天忙着挣工分,有空时就回曹阳二中继续画画。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江桥镇文化站得知曹柏溪画画得不错,就让他协助组建业余书画小组,聚集了一批热爱绘画的年轻人。他们白天干农活,晚上就自发地组织在一起画画,曹柏溪把自己学到的绘画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这个业余书画小组一直存在了40余年,2013年时,他们还举办了一个书画回顾展。“我们这些人能坚持下来很不容易,冬天那么冷,干完一天的农活,手冻得发紫,可我们晚上聚到一起后,还是要画画。”曹柏溪感叹道。

1995年,江桥大街动拆迁,原址上建起了高楼大厦;2011年,江桥老街重建启动。而早在2000年时,曹柏溪就开始着手用绘画的形式,重现江桥老街的旧貌。“江桥老街给我们的回忆实在太多了,想趁着自己还没忘记,把它画下来。”一开始是搜集资料,没找到多少照片和图片,曹柏溪就靠着记忆画草图,连出门旅游看到和老街类似的老建筑,也要拍下照片。之后的十多年里,他先后画了十张草图,并拿给当年老街上的邻居们看,找出画错的地方一一纠正。2014年春节,曹柏溪用了15天时间将这幅长3米、宽0.5米的老街旧貌一挥而就。画卷里,大至一条街巷、一个茶馆,小至商贩扁担、船夫竹篙,每个细节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共涉及107户人家约275间房屋,大约450人。仔细看,街道两旁有茶楼、当铺、药店、布店、理发店、食品店等上百个建筑物;街道中有近百个形态各异的人物,有的在挑担赶路,有的在买卖物品,还有的在田里耕作,再现了当年老街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堪称江桥版的《清明上河图》。

老邻居张宗元儿子结婚前,未来媳妇听说有这么一张江桥老街旧貌图,十分感兴趣,想看看老公家的老房子。曹柏溪特地把他家房子的部分拍成照片冲印出来装裱好,送给她作为新婚礼物。还有不少年轻人闻讯来看画,问:“画里面有我家吗?”……那些久远的年代,过去的生活,就这么通过一张画,在年轻一代人的记忆中留存。

来源:《嘉定报》 记者 顾佳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