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闹心 家长要引导
在游乐场,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想要抢别人手里的玩具;在旅途中,也会有几个孩子喜欢踢前面座位的椅背,在狭小的空间内奔跑;甚至还有些孩子肆意破坏公共物品……如今,我们在生活中似乎很容易就会遇到一些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但是,要知道,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孩子的行为往往和家庭教育有关。“熊孩子”出没,要责怪的是“熊家长”。
如果孩子们接受到的文明教育总被大人们用实际行动颠覆,那么就很容易成“熊孩子”。所以,与其一味指责“熊孩子”,不如从改造家长开始吧!
培养一项兴趣爱好
卢忠雁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好动,被老师和家长疑为“多动症”的不在少数。其实,孩子被叫做“多动症”,或被唤作“熊孩子”,都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然过程,作为家长,就应该善于引导,使之走向正轨,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
我儿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熊孩子”的蜕变过程。儿子小时候特皮,一刻不停。读小学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他会离开座位,跑过去问老师:“在写什么啊?”弄得老师哭笑不得。大家好端端地在上课,他不专心听讲,钻到桌子底下,将同学的鞋带拉松。下课时,他会推推这个同学的肩膀,或拉拉那个同学的衣服。我问他为何要推拉同学?他的回答让我无奈:“好白相!”
面对这样的“熊孩子”,刚开始我们也束手无策。小学班主任还要求我们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多动症。正在纠结时,碰到当医生的邻居,他告诫我:“不要带孩子去看所谓的‘多动症’,毕竟药物会有镇定剂的成份,对孩子成长有影响。”但不带儿子去看,儿子多动的性格让老师头痛不已,频频打电话叫我去学校谈话。唉,咋办呢?
最后还是去征询了当医生的邻居,得到了他的秘方:带孩子去学画画、练书法。刚开始,儿子仍然不专心,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每周周末的时间逐渐固定下来:上午练毛笔字,下午画画。儿子也逐渐安静了下来,有时为了画好一张画,会坚持几个小时。练毛笔字时,一写就是一二个小时。慢慢的,儿子变了,上课专心听讲了,小动作也少了。班主任为了鼓励儿子,还安排他当语文课代表。
所以说,对于爱动的“熊孩子”,不如培养一项兴趣爱好,让他们由动到静,锤炼他们的性格,让他们学会控制住自己情绪。
旅途奇遇
黄顺福
独自一人旅游,自由,但孤独寂寞。登上飞机,找到座位坐定,我闭目养神。左边坐一妇人,手里抱着的“熊孩子”开始不安分起来,一会儿拉扯我的头发,一会儿掀翻我的衣领,把我早起的疲惫一扫而光。妇人却吃着水果,毫不察觉。我心中暗暗责怪这个不知趣的妈妈。
突然,我腿上一阵热乎乎的感觉,有乘客嘀咕:“哪里来的水渍?”我一看,原来是“熊孩子”朝我尿尿!我大叫一声,跳起来,面前桌板上放着的一杯茶被掀倒,茶水翻了,裤腿湿了一大片。身边没有换洗的衣物,这下我只能穿着湿透的裤子,煎熬几个小时了。
飞机座舱又不是公共厕所,怎么能让孩子随便大小便,让我出尽洋相!一股怒气直冲脑门,恨不得拔出拳头锤那“熊孩子”几下!右边坐着一位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乘客,拉我坐下,递给我一叠餐巾纸,轻轻对我说了几句话,让我冷静了下来。他说:“飞机上卫生间还不能用,不要责备孩子,你看孩子吓得憋住尿,多难受?”说着,他还拿出塑料袋递给妇人,让孩子尿在塑料袋里。妇人则是对着我一叠声说“对不起”。
宽容、理解、谦让和相助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几张餐巾纸,一个塑料袋,一句对不起,让我们三人成了好旅伴。
父母是第一任老师
张欢
现在的孩子都“早熟”,鬼马精灵般好动,加上备受长辈的宠爱,脾气也渐长。于是,“熊孩子”一词应运而生。对于熊孩子的定义,基本大同小异:不懂事、脾气大、倔强、贪玩不自制等等。总之不易管教的孩子都被冠名为“熊孩子”。
我曾见过几个典型的熊孩子。他们在家里俨然是个小皇帝,吃饭需要爷爷奶奶追着哄着喂,指挥妈妈命令爸爸;在外面时,泼皮耍赖,哭闹着要买这玩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医院看病时,大喊大叫,吵闹不休甚至大打出手……
“熊孩子”的出现,源于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呀!
现在,隔代抚养现象很普遍,但老人总是会不自觉地过度宠溺孩子,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有一方担任严师的角色,教育的形式则应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孩子最善于模仿,家长应该有榜样意识,参与孩子日常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对于他们的错误行为,家长可以采取示范的形式来纠正,对于过激行为也可先做冷处理,等双方心态平静后再采取相应行动。还可以借助嘉定秋霞圃书院、博物馆、孔庙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开展文明礼仪、国学教育等传统文化知识的启蒙学习。
其实,“熊孩子”不可怕,怕的是今天的“熊孩子”变成日后的“大坏人”,所以家长们应该重视起来,给“熊孩子”好好上堂课!
熊孩子张嘎
周海龙
说起“熊孩子”,谁又能忘记“小兵张嘎”呢?
小兵张嘎出生在河北白洋淀地区的一个贫苦人家。刚开始,张嘎身上有不少“熊孩子”的特质。他爱逞能。一次,他看见一个汉奸装扮的人在给自行车打气,就拿起小木枪顶上对方的腰,要缴对方的枪,结果被对方拿下,后来才知此人是八路军战士罗金保。他爱显摆。嘎子协助罗金保抓了汉奸翻译,他趁势缴了一把真枪,便毫不客气地插在腰上到小伙伴中显摆。他爱做恶作剧。和小伙伴胖墩闹矛盾后,他爬到胖墩家屋顶上,用柴禾把烟筒堵上了,让正在烧火的胖墩呛了烟。
当然,因为这些事情,嘎子也受到了批评。那时,嘎子不懂,八路军和老百姓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水就没有鱼。但很快,嘎子就认识到这一点。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嘎子被两个伪军盯上了,逃入一农家,没想到正是“怨家对头”胖墩家,结果胖墩父子马上将他藏起来,并在逼问前装浑卖傻说没看见,甚至在被殴打时仍拒不交出嘎子。但此时的嘎子已不是那个好勇斗狠、爱搞恶作剧时的“熊孩子”了,他昂首挺胸、毅然决然站了出来。这一次,意味着嘎子已经完成了由一名“熊孩子”到小八路的转变。
少年强则国强,全社会都应关心和爱护孩子们,帮助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培养独立的人
姜宗仁
据报载,深圳一小区路边停靠的54辆私家车被划,反复观看监控录像发现,是4个“熊孩子”所为,最大的7岁,最小的4岁。当时其中一人突发奇想,提出划车比赛:看谁划得快。
“熊孩子”的恶作剧,通常发生在5岁到14岁之间,这一阶段,他们的心智尚未达到“正常”标准。所以,当他们做出各种不合时宜的行为、做出一些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我们会感叹:“这熊孩子!”
我有个小弟,读两年级时,我正好去当兵。他就把我的箱子撬开,把里面收藏的各种奖状、成绩报告单全部翻出来,把我的名字划掉,填上自己的名字。五年后,我探亲回家发现了,真是气到说不出话来。但这时,他已经懂事知道错了,我还能说些什么?
其实,每一个孩子在变得成熟、懂事,变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之前,都难免会经历一个相对比较“熊”的阶段。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过度放任和过度严苛,都不是最好的教养方式。最好的做法是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自由,同时也应设立明确的界线。这样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而自主的人。
不少人在旅途中都曾受到“熊孩子”的骚扰,尤其是在暑期家庭出游的高峰期。其实“熊孩子”只是现象,“熊家长”才是本质。或许一些家长还没意识到,熊孩子的行为可能在自家人面前看来是天真可爱,但他们的言行在公共场合已经影响了他人,这就是家长缺乏管教的结果,该负责任的还是家长。
——@莉拉
飞机上遇见一个“熊孩子”,一直踢前面座椅的靠背,时不时还嗷嗷叫。“熊家长”象征性说了两句就放任了。被踢靠背的小哥回头狠狠瞪了熊孩子一眼,“熊孩子”吓哭了,“熊家长”立马说:你和孩子计较什么?等你有孩子了......小哥说:“我有孩子!我为自己生的孩子凭什么让大家都宠着?你孩子是为大家生的?”简直大快人心!
——@佩兰
我只想告诉“熊家长”们,别再对人说“等你有了孩子……”别人有没有孩子,都跟你无关,你要做的,是做好一个家长。小孩子是白纸,画笔在你们手上。
——@beili
遇到“熊孩子”,我只想把他们立刻“上交国家”!
——@丘陵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