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图讲座:重读《雷雨》 感悟经典
《雷雨》是曹禺先生在23岁创作出的一部经典话剧,被称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而后又被翻拍成了电影。9月24日,上海戏剧学院拾墨读书会的程琛、施敏学做客嘉定区图书馆,带领读者一同重读这部经典,发掘其超越时代性的动人魅力。
讲座开始,程琛简要介绍了曹禺先生的生平、《雷雨》摘要,以及历史上对《雷雨》的解读。关于《雷雨》,他特别提到曹禺本人的理解是:“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如罢工等,但绝非一个社会问题剧”。随后,两位从“社会问题剧”“情境法”“个性动机动作”三方面阐述如何理解曹禺笔下的《雷雨》,并着重从剧中周朴园这一人物入手,围绕与周朴园相关的“周朴园为什么要逼繁漪喝药?”“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为什么态度迅速反转?”等5个问题,层层剖析,重点细说了《雷雨》经典之处,让现场读者从周朴园这一角度全面深刻的重读《雷雨》。讲座最后,两位老师为现场读者分享了最近发生的“雷雨笑场”事件,探讨了当代语境下“人的困境”,及由《雷雨》看古希腊悲剧的沿袭。
《雷雨》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本次讲座通过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重读,带领读者重回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旧中国,体会大变动下的社会现实,爱恨情仇,人生悲剧,感悟历久弥新的经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