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园与李流芳
明代万历三十三年,即公元1605年春天,李流芳刚好30岁,就开始构筑檀园。李流芳自称有“烟霞之癖”,爱游历名山大川,造一个园林,让山水置放在后园中,是他的夙愿。檀园位于南翔镇北,其实只是李流芳宅第的后园,占地仅3亩余,较为狭小,由李流芳亲自擘画设计,因园中有棵硕大的青檀,夏日投下一片浓荫,李流芳珍爱这棵大树,就名之“檀园”,后来檀园也成了李流芳的号。这座小巧精致的文人园闻名遐迩,著名学者钱大昕称赞“槎上多名园,以长蘅先生檀园为最”。
李流芳,字长蘅,号檀园,“嘉定四先生”之一,万历举人,后屡试不第,眼看朝政腐败,于是放弃科举,绝意仕进。李流芳富于气节,当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把持朝政,各地官员为其建生祠,纷纷向其拜谒时,嘉定知县谢三宾也想趋时,到苏州参拜魏忠贤生祠,李流芳力阻谢三宾,掷地有声地说:“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李流芳精于书画诗文,还擅长治印和竹刻,是一位文艺全才。
檀园景点有宝尊堂、剑蜕斋、次醉阁、山雨楼、萝壑、芙蓉沜等十余处。佳构美胜,贤士荟萃,一时称盛,曾经到过檀园的文人钱谦益有过生动的描述:“水木清华,市嚣不至,一树一石,皆长蘅父子手自位置。琴书萧闲,香茗郁烈,客过之者,恍如身在图画中。”明清易代之际,檀园也毁于“嘉定三屠”之难。
在檀园被毁近四百年之后易地重建,新建的檀园位于双塔景区内,园址放大至十亩。设计者遵循李流芳“位置不在多,贵与风物称”的造园思想,既还原旧观,又适应现代审美观,景点和整体布局融入了更丰富的内涵。
园内东半部为主景区,中间为一湖池,即旧时“芙蓉沜”,形似葫芦状,古朴静美;池东南有小型拱桥。水体南北分座“宝尊堂”和“次醉厅”,“宝尊堂”是全园主厅,面阔五间,内有李流芳铜像、书画作品,以及明清文人称赏流芳和檀园的诗词,匾额题“艺苑扬氛”,透出书香气息;“次醉厅”是流芳会朋晤友、饮酒之所,前是临水月台,为平视全园景物的佳点。“步蘅舸”“翏翏亭”“招隐亭”分列近、中、远三景,成对角折点分布,视觉空间由低及高,体势多致且显紧凑。右侧的“步蘅舸”是不系舟,分前、中、尾三舱,上建二楼,登临可开高层视景,船艏呈离岸状,似静中欲动。“蘅”即流芳表字,寓崇仰先贤之意。曲桥南侧有“翏翏亭”伸入池中,飞檐翘角,与绿水石桥相映,是中部观景的佳胜,亭名有自强不息的寓意。湖池西南为全园制高点——“招隐亭”,落座于大假山上,六角重檐,清逸庄重,此亭是李流芳与同道畅饮论道、赋诗作画之处。亭下峰峦凹凸古拙,内中洞壑幽转,其上藤萝披翠,有真山林野的气象,故名其“萝壑”。
园区西部和南部是一组庭院式景点,由单面和双面廊勾连回环,以此连接各景点,空间多变,景深多致,虽体量不大,但给人以游之不尽的感觉。设于“谷诒燕翼”内的“慎娱室”和“剑蜕斋”,展现了李流芳旧时生活、读书的场景,所置明式家具简约而高雅。门楼石雕造型细腻,工艺精湛,透出祥和的氛围,可以感受到流芳当年在此抚琴吹箫的优雅气氛。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