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善举都是向上的力量
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说: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人。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用一种明了率直的理念和行为,深深地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温情的一面,并让人们备感性善的美好。
做一个好人,并不一定需要高不可攀的圣人人格,最平凡的人坚守着最基本最朴质的道德标准、道德底线,也同样令人敬重。我们坚信,每一个小小而温情的善举,都是一份超越平凡的向上的力量,都会触动和唤醒他人内心的善良,也必将进一步明晰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标杆。
平凡善举最暖人心
烈日下,我匆匆向公交车站走去,马路边坐着一个残疾人乞丐,浑身大汗淋漓,但是几乎没有一个行人为他停留。只见一名环卫工拿出一瓶饮用水,打开瓶盖,递给那名乞丐,老人激动地下跪致谢。这时,一位姑娘经过,顺手把一瓶饮料递到环卫工手中……我乘上公交车,驾驶员发现一名七八岁的小女孩下错了站,担心她会走丢,在征得全车乘客同意后,调头去接孩子。更让人感动的是,接到小女孩后,他连声向她道歉:“小朋友,对不起,让你早下了一站。”
一个个平凡的简单善举,在这些日常情境下,恰似一股清流,沁人心扉。
“凡人善举”,发生在群众之间,存在于生活之中,就是平凡普通人去帮助他人做一些力能所及的事,有时是举手之劳的微不足道小事,但反映出的却是高尚人格品质、纯真的良知和质朴的信仰,见证了时代的道德底色,传递的是伟大力量。“凡人善举”之所以最具感染力、最暖人心,是因为他们来自于我们,我们同样可以成为他们。
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更是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其实就存在于生活中的这些小小细节和小小包容里。并非所有的善举,都要经历特殊关头的生死考验,也未必非得做出轰轰烈烈舍己救人的壮举,但展现的却是温馨感人的道德光辉。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行天下,以德为重。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只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乐善好施”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好人学起,就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思想道德建设的推动者、文明申城的见证者,为建设文明城市尽一份绵薄之力。
爱心,要从小培养
2010年,云南遭遇特大旱灾。那年4月2日,静安区“白领驿家”在静安寺下沉式广场举行了“水含你我情,心系云之南”24小时义演募捐活动。我作为一名社区党群工作者,组织楼宇白领青年参加了这次义演募捐活动。
台上精彩演出扣人心,台下踊跃捐赠感人心。一笔捐款一片情,笔笔善款寄深情,每笔捐款都有一个故事。4月2日上午9时,一名四五岁大的男孩跟母亲刚下地铁,看到我手中的捐款箱,孩子便拿着一枚一元硬币往里投。在一旁的妈妈却拦住了男孩的手。看到此景,我心里一阵纳闷:难道这位妈妈还不如儿子有爱心?
这时,这位年轻的母亲拉开背包,用询问的口吻问:“荣荣,你为什么要捐1元钱呀?”孩子说:“云南干旱,小朋友没有水喝,我捐1元钱,可以让云南的小朋友喝1瓶水。这是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的。”看着懂事的儿子,妈妈拿出100元纸币说:“1元钱只能买1瓶水,云南有那么多小朋友,1瓶水也解不了云南小朋友的渴啊!你看,这钱是你存在妈妈身边的压岁钱,捐不捐由你做主。”说完,妈妈用期待的目光等待儿子回答。
“妈妈,为了云南的小朋友,我捐!”说着,小男孩从妈妈手中接过钱投入了捐款箱。妈妈笑着对我说:“爱心,要从小培养。钱是他的,捐不捐由他自己作主。”我连忙说“谢谢!谢谢!”目送这对母子消失在人群中。
七年过去了,今天我回味着这位年轻母亲的那句话,仍然思绪万千,无限感叹:“爱心、善举,真的要从小培养。”
同情他人,善良感性
“蓝天下的至爱”不是高大上慈善宴会的代名词,而是我们奉献爱心、捐钱捐物的深切情感表达。自从加入企业工会以来,我已两次深刻体会到同事之间、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爱。虽然表达方式是最“俗气”的那种,但也是最实用的。
一名员工的女儿得了白血病;一名员工正值壮年却突遭车祸,留下妻儿老小,在得知这些不幸后,企业工会领导立马组织捐献活动。令人感动的是,不管钱财多少,多数员工都奉献了自己的爱心,20元、50元、100元……而当事人的同部门领导和同事更是慷慨解囊。金钱的数目不能代表什么,但这是我们能够做的最普通的、最直接的帮助。
我们身边总会有许多很平凡的善举。比如上班时,同事生病了,就扶着去医务室;比如同事有工作忙,其他人就会帮着去食堂打饭,等等。这些小小举动,并不伟大,但是却有一颗同情他人、善良感性的心,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小小贡献。
我也相信,在企业工会的带领下,会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帮助,我们平凡也不平凡!
一次举手之劳
一天晚上六点左右,我在安亭上海银行的ATM机上取款。一旁,一名穿着上海大众标志衣服的外国人也在ATM机上取款,嘴里叽里呱啦地自言自语,他见到我已经在取款机上顺利取出钱来,便朝我走了过来,我想大概他的取款机有问题,急忙让位给他。
但这名外国人塞进银行卡后,操作了一会儿,却取不出钱来。我估计他不懂中文和英文,可是我也不懂外语,无法用语言沟通,想帮他也无能为力。看着他焦急的样子,我便尝试着用手势告诉他:我可以帮助你。也许是真诚的表情取得老外的信任,他侧身让我靠近。于是,我先用自己的银行卡,在ATM取款机上慢慢地演示取钱的全过程,老外终于看懂了,顺利取出2000元人民币。
过了一个星期,我在市民广场上散步。突然,我感觉好像有人朝我在喊,回头一看,只见离我约20米左右远有两个外国人,应该不是在叫我,便继续往前走。可喊声越来越急促,我停止脚步再朝他们看,发现其中一人有些面熟。当他们走近时,其中一名男子用不熟练的普通话告诉我:“你帮过我同事,他让我叫你。”我这才发现那位面熟的男子是之前帮忙取款的那名老外。
会说些普通话的外国人告诉我,他们下班后出来逛逛,同事见到我后,就把上次我帮他取款的事情告诉了他。现在,他们想邀请我到旁边的咖啡馆喝咖啡,表示感谢。我忙说:“举手之劳,应该的,不必记挂!”
真善美,永不过时
童年的傍晚,喜欢追剧的妈妈常约我一起看电视连续剧。因为和妈妈有代沟,对电视节目的喜好不同,所以妈妈刚开始约我看《渴望》时,我并不热情。“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但片头曲一下子吸引了我,连看两集后便一发不可收,每天晚饭后守候在电视机旁,为剧情中的凡人琐事、人伦亲情、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所牵挂。
其实,与其说是追剧,不如说是被剧中刘慧芳善良的人格所打动。《渴望》中最善良无私的人物是刘慧芳,在她身上集中了中国劳动妇女“真、善、美”所有的美德。她默默承担着婚姻给个人生活和家庭带来的不幸,忍受着与儿子分离所带来的创伤,她能力有限却无私地奉献,不求报答。从表面看,刘慧芳有点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但透过这些表现,我们看到的是她性格的善良,心灵的美好和胸襟的宽广豁达,面对生活中数不清的矛盾和波折,她总是为他人着想,为别人分忧,心里很少考虑自己。当时,我真为刘慧芳的“软弱”心急,现在想一想,如果说这是“软弱”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软弱”,也许会让社会变得更和谐。
《渴望》我一集不落地追完了,让我懂得了做人真谛:人生在世,不能只想自己,遇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一点奉献和付出,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丝温暖、多一点光明。
每晚回家,看见走道的灯未开,我会及时开灯,免得老年居民因光线暗磕碰到;天亮了,我起床早,会马上出门关上楼道灯,这个习惯坚持多年;下楼时,看见邻居家放在家门口的垃圾袋,就会顺便带下楼……虽然这些都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但正是这举手之劳服务了大家,让邻里关系融洽起来。如今,楼道里的居民都自觉养成了帮忙的习惯,彼此之间更像一家人了。(@卢忠雁)
嘉定是一座幸福的城市,文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生态。汽车让行人、垃圾不落地、处处有义工、人人倡节能……市民享受着文明城市带来的便利和愉悦的同时,“慷慨”也成为一种“习惯”。无论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无偿献血、捐献器官,还是垃圾分类、衣物捐助、公交让座、邻里互助等,日积跬步的平凡善举已经深植人心。(@晓秀)
好行小善的人,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必然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他人的人,一个受人尊重、爱戴的人”。(@梅常青)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