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入选2017“敦和种子基金计划”
11月5日,从2017“敦和种子基金计划”终评会上传出消息,嘉定的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经过层层评议筛选,与北京大学耕读社、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等一道入选2017“敦和种子基金计划”。
◢
2017“敦和种子基金计划”入选名单
北京大学耕读社
北京汉服协会(筹)
北京侠友太极书院
河北省儒学会
孔阳国学工作室
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
曲阜国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自然国学研究中心
儒家网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国学推广普及专业委员会
☞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
深圳市古村之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促进中心
沈阳市宣和艺术馆
文化传统平台
(以音序排列,不分先后)
“敦和种子基金计划”是敦和基金会的公开招募项目。自2014年实施以来,专注于支持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公益组织。2016年起,“敦和种子基金计划”聚焦文化领域。
当前,该项目致力于为开展国学传承的各类社会组织提供资金以及其他配套支持,为期3年,资助总金额为30万、60万、90万三个档次,促进组织个体成长及交流合作,探索国学领域行之有效的机构发展模式,提升国学传承系统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
“国学热”鼎盛之时,电视荧屏上,培训机构里,各种讲坛和课目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当国学被视为赚钱工具或营利商品时,善于忽悠的人看到了无限商机。
虚热过后,大潮缓缓退去
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
到底在做些什么呢
从嘉定孔庙正门而入,右拐走到东侧一面墙下,墙上有一扇小门,平日里门上一般上着锁,少有游客进入。贴耳倾听,门内传出孩童们诵读《论语》的朗朗声,稚嫩却响亮。
数百年前,这里就曾响起过这样的读书声。
首任嘉定县知事高衍孙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修建孔庙。经过数代人的修缮扩建和精心打理,嘉定孔庙不但建筑颇为宏伟,且人才辈出,共走出了7000余名秀才、500余名举人、190多名进士。硕果累累的嘉定孔庙,其建筑被冠以“吴中第一”的美誉。
时过境迁,孔庙作为嘉定文化教育中心的属性已然不在。
“有没有可能办一个书院,担当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2009年,沈渭滨、葛剑雄等知名学者在嘉定别墅里一番对谈后,联合发起创办了秋霞圃书院。浙江萧山人李耐儒被推举为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作为一家非营利机构,秋霞圃书院一路走得并不轻松。横亘在前的一块块绊脚石里,有办学方向的游移、经费和人力的紧张。
秋霞圃书院应该瞄准哪些受众?这是李耐儒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次会议期间他与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一番交流后,想明白了一件事,“眼下最应该做的是要在孩子心里播下国学的种子。”
让李耐儒头痛的是,市面上的国学教材都不尽人意。为此,他花了2年多时间,联合他人编了一套24册的《国学基本教材》。
然而,前路依然曲折,秋霞圃书院数度因场地问题被迫中止办学。回忆起当初的艰辛,李耐儒感慨万千:“那时候书院就像是无处可去的流浪汉。”这家在嘉定创办的书院,最终还是回到了“家”。2013年,在区文广部门的支持下,秋霞圃书院搬进了嘉定孔庙,当湖书院旧址成了栖息之所。
当湖书院颇有历史。清乾隆三十年(1765),嘉定知县杜念曾因仰慕理学家、教育家、康熙嘉定知县陆陇其,将原应奎书院扩建,并以陆陇其出生地浙江平湖县当湖镇为名,将书院改名为当湖书院。
2013年12月,秋霞圃书院开始举办公益国学讲座。当湖书院这座上海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书院建筑里,断了数百年的读书声再次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