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反复阅读的枕边书
有些书烈如酒,有些书淡如茶;有些书看完就过,有些书常读常新。爱书之人都有自己的枕边书,你或许也有这样一本书,伴你从懵懂少年到成家立业,与你共度每个寂寞的夜晚。
在深秋的夜晚,泡一杯喜欢喝的绿茶,打开台灯,点一炉沉香,然后翻开这本枕边书,静静地度过属于你的夜晚。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不忘工作的初心
人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某种程度上可类比为婚姻,也有7年之痒。从业几年后,难免会少了些当初的“冲劲”,也常问自己当时的初心是否还在?每当我有这样的遐思,书桌上常年放置的一本书仿佛一位老友,它对我说:加油!向前!相信自己!这本书就是有“广告教父”之称的大卫·奥格威的经典之作《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这本书出版于上个世纪,可是大卫·奥格威的广告理念适用于任何行业。比如,广告客户就好像工作中的伙伴机构;广告文案类似宣传工作;争取客户好似拓展业务……大卫·奥格威在书中讲述了很多广告技巧,无处不展现出他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广告的热爱,让我也在工作中受益良多。
奥格威讲原则,他以自己的广告哲学和经验,设定了现代广告高标准的社会责任——讲事实,不欺骗,不要创作你不希望自己家人看到的广告。奥格威做到了专业,也做到了卓越。专业来自他的经历,他在做过厨师、挨门挨户的推销员、市场调查员、外交官和农夫之后,才创办著名的奥美广告,正是这些历练使他成为最优秀的广告人和极具敏锐洞察力的企业领导者。卓越因他让经验和经典传播,他对于广告、对于能够使一家广告公司获得成功的方法、对于如何建立客户所需的强有力的品牌,都做了大量的思考,更是把这些思考诉诸文字——从奥美创建初期开始,大卫·奥格威就不断地在做备忘录、演讲,表述、传播他的广告和经营哲学。
或许我们不能成为如此的大家,却可以感念他以不朽的精神投入日常的工作,努力让每一份工作更彰显专业,让汗水和付出成为某个行业的佳话。这是我工作的初心,更是这本书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内心力量。韩韩
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
前段时间,连襟送给我一本书——《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我不禁读得入了迷,睡前总要看上几段。虽然这本书不是文艺作品,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但是习主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华优秀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在平实中蕴含大智慧,具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全书共收录了习主席70条讲话,其中29条关系到民众与基层,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企业内退后,我曾在街道社区等部门当过十多年的秘书。凭着长期政工工作经历和中文自学考试的文字功底,我给领导起草讲话稿时,非常注重标题吸人眼球,层次清晰、语言简洁。虽然经常受到领导夸奖,但对照习主席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的语言风格自感惭愧。
首先,比喻形象,生动贴切。如: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他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形象地概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用“打老虎、拍苍蝇”来比喻查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其次,引用俗文俚语,通俗接地气。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阐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讲如何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
再次,引经据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用“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表达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形容夯实中国与东盟友谊的社会土壤。
我爱看《平易近人》一书,也期待更多的领导干部和秘书能够转变文风、话风,学习习主席讲话的方式方法,少讲官话套话,多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谭同政
不“下架”的书
枯燥乏味、让人难以坚持……这也许就是对我的枕边书——《BEC商务英语》最贴切的形容。然而,最难啃的骨头总是最磨砺人的,攻下它对于个人英语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不仅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也给予了更多机会与选择,所以值得反复翻看。
事实上,我早在大学期间就购买了这套书,但一直被我无视了。直到步入职场,发现自身无论在专业知识及业务操作等硬本领,还是人际关系沟通处理等软实力方面,都有所欠缺,危机感油然而生,想要改变“混日子”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有所行动。因为一直记得一位职场前辈的话:“不管在什么企业工作,都不要放弃英语。”我便拿出了这套尘封已久的书籍。
我觉得在《商务英语》的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个英语词汇,而是对整个企业的运营、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礼仪等,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能坚持把《商务英语》阅读完并能理解其意、出口成章,我想这不单是对自身毅力的锻炼,也是一种由量到质的能力升华。
《商务英语》虽然只是一本外语工具书,但阅读的意义绝不亚于读名著,因为阅读它的过程是在不断地攻克惰性、培养耐心,是内心渴望成长、进步的实际付出。可能阅读过程有停顿、但绝不会停止,我的枕边书不会轻易“下架”。张欢
读不完的《红楼梦》
很小的时候读过一个小故事:毛主席曾问许世友读了《红楼梦》没有,在得知许世友只看了一遍时,毛主席说最少要看五遍。当时,我是一脸懵懂,既不知《红楼梦》是本什么书,也不知为何要看五遍。
长大一些后,我在中学课本里接触到了《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只觉得文字写得非常优美。后来,家里买了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以庚辰本为底本校勘,注释简明扼要,但我当时读起来有些困难,总觉得尽是些家长里短、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事,提不起兴趣阅读下去。
来上海工作后,我买过一套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以戚序本为底本的八十回本,但也没有真正地读下去。前几年,在福州路书店无意中看到《蔡义江新评红楼梦》,觉得这部书装帧优美,便买了下来。读书也要看缘分,蔡义江点评本比较符合我的胃口,我第一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初次领略了《红楼梦》的魅力,意犹未尽的我,又找出霍国玲、紫军校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来,我又买了一本“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也是八十回本,有脂砚斋的评语,也有周汝昌的点评,越看越觉得《红楼梦》博大精深,越看越想探个究竟。
毛主席为什么一再提出要读《红楼梦》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政治家,他对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不仅把《红楼梦》当作故事看,也当作历史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有其极为丰厚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一百个人可以有一百个人心目中的《红楼梦》,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和评论,也可以从中汲取不同的营养,这也正是《红楼梦》的魅力之所在。周海龙
陪伴一生的字典
1958年底,我应征参军。临行前,在学校举行的欢送仪式上,学校奖励了我一本1957年修订的第二版《新华字典》。虽说只是一元钱的奖品,我却像珍宝似地爱护它,用封皮包好,生怕弄脏弄坏。
到军营以后,这本字典一直陪伴我身边,成为枕边书。在部队要学政治、军事、技术,由于文化程度低,许多字不认识、不会写,我就翻开字典查问。世间没有任何一本书有字典这么知识渊博、心胸博大,陪伴我一路走来,和我一起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度过一道道难关,不断向前走。连续几年,我被评为“五好战士”、“技术能手”,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后来字典又敞开心扉,真诚帮扶我练习写稿,写出了不少反映部队生活和训练的通讯报道,在《人民海军》、《解放军报》和《解放军文艺》上,我还发表了“水兵”“水兵谣”“二十里大海横渡”等诗歌。我这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成了连队公认的文化人。
退伍后回到上海,我进过工厂,去过农村,下过干校……风风雨雨,历经沧桑,这本《新华字典》也始终陪伴着我,书脊磨损了,纸张发黄变脆,字迹也开始模糊不清起来,但它还是那样无怨无悔地陪伴我读书学习,成就了在厂报、系统报以及街道、区报上的一篇篇小稿的发表。进入新世纪之后,我看它桑榆暮影,实在是无法再陪伴我了,就把它收藏了起来。后来,我又新买了一本《新华字典》来顶替它,继续成为我枕边书,伴我读书看报。
《新华字典》,这本陪伴我六十年的枕边书,和我一路风雨走来,历经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酸甜苦辣,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进步。姜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