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姓氏定居南翔,成为了十九世纪上海滩首富
南翔自明代起就是一个大型商业集镇,位处棉花、土布盛产地之中心,移民来自八方,姓氏众多,来历复杂。但大批徽州和洞庭山商人为商而来,则是南翔姓氏来历上的一大特点。据1987年调查,共有姓氏320个。由于文献佚缺,采访不易,仅据一些谱谍、方志与碑记资料对若干姓氏的部分家族渊源轨迹,略作漫说。
郁氏根在河南浚县一带,何时来南翔难以详考。但从志书和古籍中尚能看出个大概。清嘉庆《南翔镇志》载:“张司马,童时,就外傅,屡过西境土神祠”。又清咸道年间陈墨荪《槎浦棹歌》中写道:“西境社祠在郁家观音堂,前明张中丞幼时往来祠中。”引文中“西境社祠”“西境土神祠”,即郁家祠堂,俗称郁家观音堂或郁家庙,在今南翔镇西部红翔村境内。祠堂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拆除,砖瓦木材移作他用。引文中的张任,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广西巡抚,死后朝廷追封其为兵部左侍郎,生于嘉靖二年(1523)。据此推测,郁氏先人最迟在明正德年间已经定居南翔,至今已逾480多年。
清乾隆十二年(1746)郁遇春出生,他在应天乡试中考取举人,后来还得了个太常侍博士的头衔。
郁遇春有两个儿子,长子郁润桂,字淮林,号馥山;次子郁润梓,字晋卿,号莲塘。当郁润梓6岁时,父亲患急病去世。乾隆五十年(1785),年仅13岁的郁润桂眼看家庭陷入困境,决定放弃读书科考机会,带弟弟到当时已繁华的上海闯荡。兄弟俩闯进码头边某沙船号,乞求主人给他们一个栖身之地。
沙船主吩咐下人先煮上两碗馄饨,让他俩充饥。吃完后,老板就问他俩“你们刚才吃了几只馄饨?”机灵的郁润桂立即报出吃了22只馄饨,而年幼的郁润梓只顾填满饥肠,根本没有想到吃馄饨还要数只数。于是郁润桂被老板留下。
在近十年的奋斗中,他积蓄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在上海成了家。为了感谢他十年来对沙船行的贡献,东家送给郁润桂一条沙船作为贺礼。成家后的郁润桂决心自己开设一家沙船行。他的丈人富商唐树宗十分支持,也拿出相当的资金。于嘉庆元年(1796)郁润桂的沙船行郁森盛商号正式开业。郁润桂的弟弟郁润梓(于光远先生的祖父的祖父),当哥哥独立开沙船行后,就到沙船行帮忙。兄弟俩合力打理沙船行的生意,使郁家沙船行业务蒸蒸日上。人称“南翔沙船郁家”(大、小)。
郁润桂之长子郁彭年,字尧封,号竹泉。在清道光六年(1826)郁润桂逝世后,郁彭年经营了又20年,郁森盛商号便成了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沙船行,郁家成了上海的首富,他还兼任上海商船会馆的总董。大概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郁彭年在今乔家路重建郁氏大院,内有轿厅、礼厅,另设有戏台,据说他家的门槛是用黄金铂包的,门钮和窗搭钩也是用金子做的。台湾作家高阳在小说《红顶商人胡雪岩》中有这样的描述:沙船郁家“新近在小南门造了一所巨宅,崇楼杰阁,参以西法……算是沪上八景之外另一景。”郁润桂、郁彭年父子发迹靠的是经营沙船,也就是搞海外贸易。把中国货物向北运到日本、朝鲜,向南运到爪哇、越南、菲律宾这些地方出售,再从那里办货,运回国内贩卖。出洋时投资白银1000 两,回来后可获利3000两到 4000两。据说郁家最发达的时候,拥有沙船百余艘,并开设商号钱庄、典当等数百家,企业遍布申城,分号遍及松江、太仓所属各县,已经具备了近代商业“—业为主,各业并举”的理念。富可敌邑的郁氏家属得了个“郁半城”的称号。
郁润桂次子郁松年,字万枝,号泰峰。彭年去世后,郁家产业就由郁松年经营。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郁松年曾出资15万两支持小刀会。清军收复上海后,政府以资敌嫌疑,令罚银20万两修葺城墙。之后又自愿助银20万两救济难民。清政府拟加奖励,郁家坚辞不受,唯请求每科为上海县学增加10名秀才,以选拔苦学有才之子。人们把这新增的文童和武童,叫做“郁家秀才”,这些秀才中取之后,都要到郁松年那里磕头谢恩。据《红顶商人胡雪岩》说,胡雪岩为了今后在上海求得更好的发展,把自己的女儿和孙女分别嫁给郁松年的孙子和曾孙。
此外,郁松年还担任过上海同仁、辅元等慈善机构的董事,除了捐赠巨款,用以救济贫穷船员外,还经常为贫民捐助义冢及棺木,并捐款设立育婴、果婴、善婴等善堂。郁松年爱好读书,藏书达数十万册。为了能使宋元孤本再传于世,他亲手校勘后出资刊印《宜稼堂丛书》,抢救了不少珍稀古籍,如宋代大数学家秦九韶、杨辉的算书,宋代单常和元代郝经的两种《续后汉书》。晚年,经清政府批准,与同行合作制机铸银元,分一两、半两两种,为中国最早之商铸银币,便利上海及江南一带货币的流通。
秋去冬来,斗转星移。1984年初夏,上海的南翔沙船郁家后人于光远先生(原名郁钟正,于光远是他从事地下工作时的化名。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年逾古稀,不远万里,来南翔寻根认宗,终因人世沧桑巨变,郁氏故园已无法辨认。后在有关方面的关心下,终于在封浜(今属江桥)南郁村找到了郁姓族人。据80多岁的郁氏老长辈讲:郁家老宅本在南翔境内(今老翔黄路北隧道口),1904年因清政府筑沪宁铁路,搬迁至此。因他们来自南翔郁家老宅,以示不忘其本,故名南郁村。从上述郁家的变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今江桥南郁人是于光远先生的同族本家。南翔乃是迁居上海的南翔沙船郁家和江桥南郁人的祖籍和发祥地。
在上海发展史上,上海的南翔沙船郁家为繁荣早期上海经济作出过贡献;当代的于光远先生,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思想文化建设起了促进作用。这是南翔郁氏的骄傲,也是南翔的骄傲。
作者: 陈珑
编辑: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