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生频道 > 社会广角 >正文

高品质发展建新功!嘉定织密医疗急救网络,120平均反应时间加快“提速”,架起“救心高速路”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3-11-12 浏览: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今年又是嘉定区撤县建区三十周年,为讲好主题教育的生动故事,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为打造“创新活力充沛、融合发展充分、人文魅力充足、人民生活充裕”的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嘉定区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策划推出系列访谈——高品质发展建新功,聚焦嘉定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市民普法工作等主题,展现嘉定市民幸福生活图景。本期节目,我们一起来聚焦嘉定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相关工作发展。

嘉宾

图片

嘉定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陈霞(左二)

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副主任 王华(左一)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以嘉定区中心医院为主体的区域胸痛中心正式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

陈霞:2016年5月12日,嘉定区中心医院启动胸痛中心建设,与120急救中心、安亭医院、南翔医院、区中医医院以及13家社区卫生中心签订了区域协同救治合作协议。

2018年5月,嘉定区中心医院通过中国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截至目前,医院胸痛中心共救治各类急性胸痛患者24000余例,诊治ACS2400例,最低门-球时间43分钟,优于90分钟标准时间,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率下降50%。

心梗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只有120分钟。区域胸痛中心通过整合区域内一、二级医疗机构及院前急救资源,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高效快速的转诊机制。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院内救治多科协作、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管理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急性胸痛患者救治质量持续保持在全国胸痛中心前列。

图片

主持人:在科教发展方面,这些年的发展如何?未来有怎样的发展目标?

陈霞:近三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市科委、上海健康医学院、区科委、区卫健委等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级横向课题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6篇,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同时,承担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潍坊医学院的教学任务及辖区内各医疗单位心内科医生的进修培训,每年主办国家级及市级继续教育项目3项。

目前,嘉定区中心医院是全市唯一双试点单位,即国家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辅导类试点医院。未来,将围绕“创新活力充沛、融合发展充分、人文魅力充足、人民生活充裕”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的要求,积极构建“顶天、强腰、立地”的医疗服务新格局,打造科学、精细、智能的医疗救治新范式,切实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主持人:嘉定是如何进一步织密医疗急救网络的?嘉定120平均反应时间如何“提速”?

王华:自2004年起,根据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安亭新镇、江桥四高小区、华亭新农村建设、嘉定新城等城市建设、人口导入区设立了医疗急救分站,截至2010年,建成6个急救分站,当时的急救网络初步形成,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不断提速。

随着嘉定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宜居宜业的人文地貌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民,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断增长,120的呼叫量每年保持10-20%的增长。为此,2015年,邀请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对全区的120网络布局进行科学测算,“十三五”期间,政府在呼叫量较集中的区域布局了9个急救分站。目前嘉定已提前达到上海市卫生改革发展的三个核心指标,即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在12分钟内,每3万人口一辆救护车,平均急救半径3.5公里内。

图片

主持人:随着人员、车辆等逐渐完善,现在是什么样的“高配”?

王华:人员从90年代初的24人逐渐增加到现在的248人,车辆从6辆逐渐增加到现在的64辆,共建成急救分站15个,基本满足每个街镇一个分站的设置要求,这个增量主要体现在“十三五”期间的快速增长,目前这些人员、车辆、分站的配置满足全区189万人口的急救需求和15个急救分站的日常运营。

图片

主持人:建设上海市嘉定区数字化转型5G+智慧急救项目,如何做到病人上车即入院,打造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王华: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从2009年引入调度指挥系统,2013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年新增功能,逐步完善系统,2014年完成指挥调度系统改造,新增业务管理系统及医院终端系统。对当时25辆救护车完成初步智能化改造,增加了视频监控系统和生命体征传输系统,初步实现指挥中心与区内二级医院能够实时查看车辆救援视频及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做到了院前、院内紧密联合,实现了患者“上车即救治、上车即入院”目标。2015年完成辅助决策系统、移动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端实时掌握车辆、任务信息和分站动态,提高管理效能。2020年开始在“便捷就医”方面实施转型,随着机打票据、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全面铺开,实现了主流移动支付方式全覆盖,进一步规范了院前急救收费。

2022年随着“数字化转型5G+智慧急救”项目的建设,接入“全市统一调度平台”,完成“随车医保实时结算”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改变了以往患者就医需要全额支付医疗费用,后续再到医保窗口办理报销的流程,实现随车医保实时结算功能,极大降低了患者的时间成本。

截至目前,随车医保实时结算占整个业务结算量的50%,每年可以减少约1万人次到社保中心窗口排队进行医保报销,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便捷度和我们的院前服务能级。2023年全面启用企业微信急救融合平台,今年7月1日正式上线“医疗费电子票据”,是全市首家全面推行院前急救电子票据应用的急救中心,真正做到财务收入全面数字化,业务收入笔笔清,随时可溯源,提升整体的收费效率和财务安全。

图片

主持人:未来,急救中心有怎样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王华:近期,我们成功申报2023-2025年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项目,项目名“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提升”。项目主要是在所有车组配备单兵终端,将来可实现任何场景的音、视频实时查看和追溯功能,提升应急指挥及救援能力;同时进行结构化电子病历改造,提升院前急救智能化质控及智慧科研能力,提高服务水平;还将引入智能化数据分析模块,随时可以调阅数据库的原始数据,做到决策更智能,调度更高效,患者体验更优质。

今后,在嘉定三大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背景下,将积极配合卫生五大中心(胸痛、卒中、创伤、婴幼儿、孕产妇)工作的开展,探索自然灾害情况下开展水上医疗救援项目,逐渐补齐“立体救援”各项空白。在数字化赋能基础上,充分发挥急救120医疗特种兵的特色,充当医疗卫生改革的排头兵,真正做到“政府满意、群众满意、职工满意”。

尾图.jpg

编辑:韦盈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