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生态环境局:立足“责任田”,深化生态环境普法宣传
嘉定是制造业大区,大量工业企业聚集,其中包括众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区生态环境局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许多企业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全面、对政策制度掌握不透彻导致生态环境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经常性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对此,嘉定区生态环境局结合日常工作多举措、全方位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百问百答释疑惑
围绕建设项目环保手续、排污许可管理、固体废物管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信用修复等企业聚焦、关心的生态环境领域政策制度,区生态环境局连续三年编印环保知识百问百答宣传册,成为服务企业办事的“百宝工具书”。2021年,印发《企业环保知识问答》;2022年,印发《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问答2.0》;2023年,为了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的需求,特邀上海大学生态环境领域相关专家,编制并印发《环保知识百问百答(2023中英文对照版)》。
以案释法敲警钟
区生态环境局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以案释法”典型案例,以简介案情、解析案例的方式普及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解读生态环境领域政策。同时,不定期积极组织召开嘉定区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工作培训、企业环境管理流程与要点专题培训等各类业务培训会,解读近期典型案例,开展以案释法警示教育,增强震慑力和影响力。
普法宣传零距离
区生态环境局依托创建的行政执法“责任田”机制,严格履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各中队执法人员根据各自“责任田”不同环境特征、不同行业企业环境管理需求,在辖区内做好普法宣传、政策宣贯,及时将环保政策“送货”上门,手把手培育基层环保力量。通过宣传和普法并行的模式,及时为企业、群众释疑解惑,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2023年1月1日至今,共受理信访件823件,与2021年同时期的1483件相比减少44.5%。通过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和深度,营造良好氛围,减少了违法行为的发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结过去几年生态环境普法取得的成效和做法,有以下几点经验与启示:
加强普法宣传针对性
面对全区各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普法工作不仅要有普遍性更要有针对性。比如针对街镇环保力量、企业环保专员等要加强实际操作层面的普法宣传;针对重点监管对象、一般监管对象、简易监管对象等不同管理对象,要加强案例的警示教育;针对大气、水、土壤等不同领域、建设项目审批、信用修复、生态损害赔偿等不同业务,要开展更加精准的普法工作,确保生态环境普法取得实效。
探索普法宣传多样性
普法工作还要讲究方式方法,除了日常的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还要创新方式,比如开展现场会、制作漫画版案例解析等方式,让普法宣传变得更“平易近人”,提高宣传效率。同时,也要把普法宣传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要利用日常执法、帮扶、监测、审批等与管理对象直接面对面的契机做实普法宣传确保普法工作做到思想到位、动员部署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坚持普法宣传持续性
普法宣传活动不是一次性的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日新月异,对此,普法工作需要久久为功,长期持续性开展。通过多次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普法培训,提高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定期编制生态环境简报、更新环保大讲堂“以案释法”典型案例系列公众号等方式普及生态环境领域最新法律法规,加大公众知晓率。通过长期宣传和普法并行的模式,多平台多渠道进行普法宣传,及时为企业、群众释疑解惑,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来源:区生态环境局,编辑:李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