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生频道 > 社会广角 >正文

梆梆梆!弹棉花啦~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3-12-13 浏览:

弹棉花、做棉被,是很多老上海人的冬日温暖记忆。时代浪潮滚滚向前,羽绒被、羊毛被、纤维被……各类被子层出不穷,弹棉行业日渐式微,仅剩不多的店面零星分布在不起眼的街角。记忆中“梆梆梆”的弹棉声,也从人们的耳畔渐淡渐远。

守温暖的手艺 护温暖的“嘉”

在嘉定区华亭镇农贸市场,就有一家坚守了十余年的弹棉花老店。记者到店时,店主潘有存和妻子陈素丽正戴着口罩帽子,拿着磨盘纺纱,围着梳棉机忙碌不停。“嗡嗡嗡、嘭嘭嘭……”随着机器的运转,扁平毛糙的旧棉絮变得蓬松柔软。陈素丽像卷棉花糖一样,用竹棍将棉花卷成圆柱状,再一层一层均匀铺在轧棉台上。片片棉絮似云朵随机器翻滚,给人一种冬日里特有的生机与活力。弹棉、拉纱、铺纱、缝制、压平、包装……夫妻俩默契配合,一套流程行云流水。

“棉絮打散之后,两面要用纱线固定、再用木制圆盘压磨,这样才牢固。现在很多师傅嫌麻烦,都把这步骤省了。但我们一直做,老规矩不能丢。”潘有存严肃地说。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潘有存17岁就跟着舅舅学习弹棉花,成家后和妻子一起走南闯北,新疆、河南、贵州、杭州……两口子走到哪儿就把手艺带到哪儿。2007年,夫妻俩来到嘉定曹王营生,后又搬到华亭,在农贸市场租了个门店,就此扎根。

“以前我们都是用弯弓和棒槌纯手工弹的,累得很,一天顶多弹两床。现在光弹花机都出了好几代了。有了机器,最多一天能弹20床呢!”从当初的弹棉弓到如今的梳棉机,潘有存亲历了棉被加工业从手工时代到机械化时代的变迁。

从一份营生到一份责任

“我们弹棉的有首民歌:‘弹棉郎,弹棉郎,身背弹弓走四方。’一二十年前嘉定做棉花的很多,慢慢都转行了,我还一直坚持做。别看我店面小,闵行的、宝山的,还有市区的,很多顾客专程开着车过来找我翻新棉被,一次就拿来好几条,说我弹的被子便宜又舒服,还会介绍新客源给我!”潘有存骄傲地说。“哎哟,有几个老顾客常年光顾,看给他得意的。”妻子陈素丽笑着打趣道。夫妻俩边干活边聊天逗趣,小店里充满了甜蜜和温馨。

说话间,提前电话预约翻新棉被的汪女士走进店里。“天气马上冷下来了,我把家里的老被芯都抱过来,让老板翻新一下,晚上睡着暖和。”大大小小的旧被芯里,一条绣着“喜”字的格外显眼。汪女士说,这条喜被是自己出嫁时,老父亲亲手做的。“我爸爸自己种的棉花,做的被子质量可好了,这么多年了都舍不得丢,翻翻新还能再盖几年!”汪女士叮嘱老板,要把喜被里好一点的棉花分出来一些,充进儿子的小被子里。似棉一样温暖的爱,在三代人之间流转。

“市面上的被子很多,但不少中老年人习惯蓬松保暖棉花被。去年回老家歇了一阵子,有很多顾客给我们打电话说急着弹被子,我们赶紧就回来了。只要有顾客需要,我们就会一直干下去。”陈素丽说。

KxYeqC73_2tIn.jpg

作者:撰稿刘睿涵(见习)
编辑:王雯菁(实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