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双11”牵手半年,同城效应日趋显现
今年6月24日,苏州轨交11号线开通运营,与上海轨交11号线实现换乘。自此,沪苏同城化进入轨交通勤时代。今天(12月25日)是两地轨交牵手半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半年来,轨交连通不仅给沪苏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也加速推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双城生活”
“说走就走旅行”的不二之选
“各位乘客,沪苏两地轨交‘牵手’半年,非常感谢您的见证与支持。”上午8点半,在上海轨交11号线和苏州轨交11号线花桥站的换乘连廊内,车站广播循环播放着这段特别的感谢语。人群熙熙攘攘,换乘的市民如往常一样步履匆匆,不同的是,他们收到了两地轨交“牵手”半年的纪念卡。
此时,站方数据显示,客流量已经接近7300人次。在早高峰来往的乘客中,上班族居多,不少人住在苏州,工作在上海,两地11号线的连通,让他们的通勤变得更为便捷。
黄女士从家门口的苏州11号线神童泾站出发,只用了10分钟就抵达上海轨交11号线花桥站,“以前去上海市区上班,都是坐40多分钟公交车才能到花桥,两地轨交联通后,节省了半个小时,也不怕风吹日晒、堵车,非常棒!”
苏州的李先生原本在上海租房,在比较了通勤和租房成本后,今年10月,他选择了退租,“挤地铁去上海市区上班虽然麻烦,但生活成本减轻不少。而且从家一路出发到上海,在拥挤的人潮中不断靠近目的地,让我有种更加融入上海的欣喜感。”
相比高铁,地铁班次多、乘坐便捷,还串联起了两地的市域轨交网络,让轨交成为出游的又一选择,乘客中也不乏“说走就走”的闺蜜旅游团。“换乘很方便,一路都有工作人员指引。”今年刚退休的魏女士已经搭乘轨交去苏州游玩了好几次,“阳澄湖大闸蟹吃了,苏州园林也逛了,基本上都是当天来回,非常适合我们退休没事做的老年人。”
“终点站”变为“中转站”
甜蜜的烦恼也能稳稳化解
从“终点站”变为“中转站”,花桥站的客流变化是沪苏11号线“牵手”效应的最直观体现。两线换乘前,花桥站日均客流量在2万人次左右,目前已达到约3.85万人次,成为沿线站点客流增量最大的站点。
客流量的明显增长,乘客们免不了抱怨几句“人挤人”,不过,时间一长,他们更愿意把它定义成甜蜜的烦恼。
而在半年前,上海轨交11号线花桥站值班站长姚峰心里也没底,“以前是终点站,两线实现换乘后,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半年来,我们不断调整措施适应客流增长情况。”姚峰告诉记者,花桥站设有3条换乘通道,乘客过多时,车站方面会搭建围栏、关停扶梯,通过拉长队伍距离来减缓人流速度,避免瞬时客流过大。此外,早晚高峰时的列车间隔也减少到了5分钟左右。
“最近几天,苏州3号线提前结束运营,在沟通后我们也会在花桥站提前关闭到苏州的闸机,避免乘客误乘。”姚峰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早上八点半,两地轨交的相关工作人员还会开展联合交接班会,沟通工作,及时更新通知和变化,“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我们也有信心,乘客的满意度会越来越高。”
随着苏州轨交3号线与11号线即将在唯亭站实现贯通,姚峰也对两地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亲眼见证了全新的花桥站拔地而起,目睹两地轨交的互联互通,沿线的住宅、商业从无到有……自己既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相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以后乘客会越来越多,工作也会变得更为繁忙,但能为长三角建设出一份力,就感到很有成就感!”
从上世纪90年代主要依靠高速公路相连相通,到本世纪以来高铁线网逐渐织密,再到如今两地居民依靠家门口的轨道交通轻松实现日常通勤,沪苏两地的同城效应,正不断显现在畅行多元的路线图上、体现在居民们的获得感之中。
今年11月,嘉定与苏州昆山、太仓进一步推动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走深走实,共同谋划产业链供应链共融、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等行动,细化形成“百项合作事项”,共同把核心圈打造成为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让同城体验走进千家万户。
作者:张健、李志远(实习)
编辑:王子艳(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