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生频道 > 社会广角 >正文

这两样东西《红楼梦》里出现过,原来是过去冬季农家寻常物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4-01-06 浏览:

在过去没有空调、地暖、电褥子等现代化取暖设备的冬日里,老百姓是如何取暖的?80多岁的徐行镇徐行村村民蔡建兴翻出了珍藏几十年的汤婆子和脚炉,一起来瞧瞧老底子大家的取暖用具。

汤婆子呈南瓜形状,小口,内加热水,盖子内有厣(yǎn)子,防止渗漏。脚炉呈圆型,炉顶有细孔,内加木炭或木灰烬使用。

汤婆子

汤婆子、脚炉的历史悠久,在古典文学中也是经常提及。
“在《红楼梦》第十九回,晴雯笑道:‘终久暖和不成的,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麝月道:‘这难为你想着!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咱们那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今儿可以不用。’”

“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姊妹坐了。”

脚炉

“这两样东西以前在农村家家户户少不了,现在看来倒觉新鲜了。”蔡老伯来到老灶头前,起锅烧水,水开后将热水灌入汤婆子,汤婆子就像个热水袋,不过是由纯铜制成。不一会儿,汤婆子的表面就烫了起来,蔡老伯拿来一块毛巾裹上,这样拿着不会烫手。

“过去讲究的还会给汤婆子缝上个棉布袋,加好热水放在里面,四五个小时都不会凉。晚上放在被子里用来暖床,很舒服的。”蔡老伯说。

介绍完汤婆子,蔡老伯又拿来脚炉,将灶台里还冒着火星的炉灰,一点点扣进脚炉内,堆到炉口,再用脚将炉灰踩实,扣上炉顶,炉顶均匀地排布着上百个小细孔,热气就从孔中一点点冒出来,“将炉灰踩实这样使用时就不会产生浓烟,把人呛着。”

铺设炉灰其实也很有讲究,得先在炉底铺上一层“冷灰”(已完全熄灭的灰烬),然后铲上一层“热灰”(还在燃烧的柴火灰),为了延长使用的时间,还会在热灰上放上一些小木块或小树枝之类的引燃物,最后再铺上一层灰,这样放置炉灰的脚炉通常能从早热到晚。

“炉灰不能只烧稻草,得用棉花、黄豆等植物的秸秆,不然放到脚炉后容易熄灭。”蔡老伯介绍,以前烧完早饭,就开始给脚炉添加炉灰,不过使用脚炉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要格外小心。

为了这次“老底子”的体验,蔡老伯专门用稻草编织了一个“脚炉窟”,把脚炉放在“窟”里。蔡老伯表示这个“脚炉窟”又能防风、又能保暖,过去还会在脚炉里放点花生,热着吃。据蔡老伯介绍,他们家的这个脚炉是结婚时老伴从娘家带来的,少说也有60多年了。

“虽然现在的生活都好了,但这些老底子的玩意拿出来回忆回忆还是蛮有意思的。”只见蔡老伯坐在椅子上手抱汤婆子,脚踏脚炉,悠哉悠哉,尽管外面温度不高,但蔡老伯不一会儿头上就微微冒汗,身上也是热腾腾的。

微信图片_20231205120105.jpg

作者:通讯员闵慧翀
编辑:王雯菁(实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