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生频道 > 社会广角 >正文

看完《繁花》,再给你讲讲老上海人眼中的黄河路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4-01-11 浏览:

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播,一条黄河路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摩登上海展现得淋漓尽致,掀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杀,其中也不外乎家住马陆镇希望社区的居民樊勤。从小在黄河路老弄堂里长大的她,如今再见剧中老上海的市井百态,心中仍久久意难平。跟小嘉一起听听她记忆中的黄河路往事吧~

二十世纪80年代,樊勤(左一)在黄河路的家中

01

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袭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渴望出人头地,樊勤也是其中一员。“我1986年从学校毕业,分配去了上海的一家纺织国营单位。那个年代的国营单位非常吃香,但是要说真正赚到第一桶金的,那肯定是选择出国的年轻人。”樊勤介绍,当时有学识的年轻人一部分像剧中人物汪明珠那样,毕业包分配进国营单位的,另一部分就会像玲子一样选择出国,“那时候在日本打工的同学一个月就能有1万多块,对比国营单位工资一个月68块,翻了100多倍。”

02

同样让樊勤印象深刻的还有剧中阿宝的经历,做小生意的阿宝在爷叔的指导下,通过买卖股票、倒卖认购证一跃成为了宝总,剧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那个年代的股市风云。

“当时国内股市刚刚起步,股票要通过认购证购买,一张认购证要30元,有了认购证还需要摇号,不一定都能摇中。大多数家庭一个月的收入才几十元,所以都不敢冒风险。”在樊勤的记忆里,自己邻居一家和宝总的经历很像,一家人拿着所有的积蓄,通过认购证购买了“真空电子”股票,赚了一大笔钱,成为了当时周围第一个吃螃蟹的“暴发户”。

03

二十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下海经商”的热潮,不少公职人员离开体制,准备在生意场上大展拳脚,马海毛、钢材、灯芯绒……各类赚钱的外贸生意逐步兴起。“当时到处都是生意经,我上下班经过长江公园,公共电话亭永远都有人排队,等着接洽上下家做生意赚差价,其中最多的就是钢材贸易。”樊勤说。

谈到剧中外销员汪明珠辞职下海和魏老板一起经商的经历,不禁让樊勤想起了工作中结识的一个外销员。当时,樊勤在纺织国营单位主要负责纺织原料的生产,经常需要和外销员打交道,每次外销员来厂里检验出口产品,都是她负责接待,两人也就此结识。

“她有一次来对接时,突然跟我说她准备辞职下海做生意,还问我高不高兴一起,开始我还不信,没想到后来她真的辞职做服饰生意,还实现了财富自由,可惜我当时没那个勇气和决心。”聊起这段插曲,樊勤满是惋惜。

04

剧中至真园、红鹭、金美林等黄河路上的饭店都极具生活气息,那么真实的黄河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上海鼓励发展个体民营餐饮企业。“别看《繁花》里的黄河路美食街灯火辉煌,其实要说美食街的成型,乍浦路是先于黄河路的,直到90年代,黄河路餐饮业才逐步发展起来。”樊勤回忆,餐饮连锁品牌“小南国”也是从那时候崛起的,整个90年代,黄河路美食街可以说是黄浦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住着小弄堂里十多个平方米的房子,吃着四川北路鲜德来饭店的排骨年糕,说着一口地道沪语……

三十载的春秋,老上海们依然记着曾经的辉煌,回味着自己的青春……

你记忆中的青春是什么样的呢?

欢迎留言与小嘉分享!

尾图.jpg

作者:通讯员张斯纯
编辑:武利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