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逛这个公园如逛博物馆
6月7日,“让文物活起来,赋彩美好生活”——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上海古猗园举行,纪念上海古猗园重新开放65周年。
活动上,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与上海古猗园签署《古典园林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通过探索“古典园林+”模式创新,助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共享文物保护、文旅融合资源,共建服务平台,共创新发展格局,不断以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现场,4名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的学生受聘成为“猗园小贡生”,将以古猗园为空间载体传播园林文化。“很开心能够成为‘猗园小贡生’,我会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把古猗园的非遗记忆讲述给更多游客。”三年级学生左莱说。
活动当天,“海上林园”专题展览也与公众见面。展览通过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展示上海五座古典园林与新落成的申园的风采和底蕴,唤起市民游客对传统园林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近年来,上海古猗园不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活动。通过和专业院校的合作,让耗损老旧的文物焕发新的生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产品设计学院副院长王华杰介绍,目前学校数字化团队正在对部分明末嘉定竹刻透雕笔筒进行修复和重建,“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易损性,传统的展示方式难以让公众真正领略其艺术魅力,我们借用VR、AR等现代影像技术,对古猗园现有的园林建筑风貌和藏品进行再现,深入挖掘园林中的传统文化。”
王华杰介绍,团队还通过符号转移的方式,以古猗园传统的工艺美术藏品为灵感,设计了一套用高性能弹性材料制作而成的手提包等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传承和弘扬嘉定竹刻文化的新载体。
“作为一座非遗主题公园,我们更注重非遗的‘活态传承’,让游客在园林中体验到如置身博物馆般的非遗传统文化魅力。我们会根据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举办更多非遗讲座、非遗大师工作室体验活动等。未来,将通过与专业院校合作、数字化的形式讲好非遗故事。”上海古猗园文保(基建)科科长孙佳表示。
作者: 奚柔
编辑: 卓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