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烤面包、稻田咖啡、陶艺工坊……嘉定这里的“村游”很上头
秋日周末午后,马门村“树林与麦子”面包店内,刚出炉的欧包散发着诱人的麦香;一河之隔的MM咖啡屋内,品味着咖啡的游客目光流连于墙上的陶艺展品;而在不远处的马门陶艺村共享创作中心,一群孩子围坐于长桌前,手持画笔,为素白的陶坯轻轻点上五彩的图案......嘉定外冈马门村,一座以陶艺为底色、艺术为脉络的乡村正悄然生长。
没有可依赖的天然山水资源,而是选择以文化艺术为引擎,马门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艺术家驻村、手工体验普及、乡村空间美学升级,吸引着从市区远道而来的年轻人、亲子家庭。文艺,正成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消费新场景:
窑烤面包飘香,艺术咖啡点亮
藏在村落深处的“树林与麦子”窑烤面包店,尽管于今年国庆期间才刚刚开业,却已吸引了不少专程前来的食客。
市民米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朋友的推荐下专程来到店里。“确实不一样!窑炉烤制带来的扎实口感和独特香气,是普通电烤炉完全无法复制的。”米女士惊喜地说。
除了面包本身的品质,这里的乡村氛围也是吸引访客的重要原因。米女士说:“在家待久了,就喜欢过来坐坐,这种自由又惬意的生活状态,正是我理想中的样子。”
面包店主理人王婷婷与马门村的结缘,源于一个质朴的愿望——寻找一个可以建造窑炉的地方。一年前接触到窑烤面包后,她便被这种“火与土直接对话”的烹饪方式深深吸引。“窑烤不只是为了复古,而是因为它与欧包的灵魂完美契合。”王婷婷解释道,“欧包需要高温和柴火的淬炼,才能散发出那种质朴而纯粹的欧洲风味。”
“树林与麦子”这个充满诗意的店名,正是源自王婷婷初见马门村时的感动。“树林”指的是村中那片让她一见倾心的银杏林,“麦子”则寄托着她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本心。尽管当时村里还没有类似业态,但这里的艺术氛围、可建造窑炉的空间条件,以及那份难得的宁静,让她坚信“就是这里了”。
在马门村村委会的全力支持下,从办证到落地,王婷婷的窑烤梦想顺利照进现实。她将专业背景融入烘焙理念,坚持采用天然酵母、低温慢发酵工艺。“我们从原材料就开始严格把关,依靠自养的鲁邦种等天然菌种激发谷物本香。”她透露,未来还将开发酒种系列,让发酵成为连接营养与风味的桥梁。
令她感动的是,开业不久,店铺就获得了市场良好的反馈。客人从外冈辐射到嘉定镇街道、安亭,更有苏州的顾客在开业首日专程赶来。稳定的复购率印证了消费者对健康面包的认可,而宁静的乡村环境也吸引了一些骑行爱好者在此小憩。
接下来,王婷婷计划推出以酸面包为核心的西餐系列,构建更完整的健康饮食体验。“我们想呈现的不只是一家面包店,更是一个关于健康、发酵与慢生活的实践空间。”从私房烘焙到线下门店,对她而言,这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也是一场关于美好生活方式的探索之旅。
在窑烤面包店河对岸,金黄的稻田簇拥着一座木制的建筑——“MM咖啡”。这家坐落于田埂边的咖啡馆,巧妙地将咖啡醇香与陶艺之美融为一体,成为马门村又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
“咖啡与陶艺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深度共生的关系。”店长王硕在充满设计感的空间里,边研磨咖啡豆边向记者介绍。室内,十余位陶艺家的作品在暖光灯下静默陈列,每一件器皿既是展品也是日常用具;室外庭院则被打造成微型个展区,每月聚焦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让游客在品味咖啡的同时,感受陶艺创作的脉络。
仔细观察会发现,参展者中既有驻村十多年的成熟艺术家,也有刚从院校毕业的本地青年创作者。“我们刻意营造轻松、无压力的展示氛围,当艺术展示不再‘高不可攀’,创作者就更愿意带着作品来‘玩’,这种自由的状态反而让艺术氛围自然流动起来。”王硕说。
这种独特模式的底气,源自马门村深厚的陶艺土壤。村内共享陶艺中心配备了上海乡村地区罕见的柴窑、气窑、电窑全套设备,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在咖啡的香气中融入陶土的温度,我们真正想要提升的是乡村美学的体验上限。”在王硕看来,这个空间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他们对马门村艺术未来的一份信心与投入。
文艺赋能乡村振兴:
不仅要“吸引人”,更要“留住心”
在马门陶艺村共享创作中心内,一群孩子正围坐在长桌前,手持画笔为素坯陶器描绘五彩图案。窗外,金黄的稻田在微风中摇曳;室内,专注创作的氛围让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
“原本只是来村里游玩,看到这里有陶艺体验就忍不住尝试一下。”游客沈钰辰说,“亲手做出一件器物的成就感很特别,能让人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
马门陶艺村共享创作中心的陶艺老师丁心如向记者介绍,这里提供拉坯、手捏塑形、制作冰箱贴和彩绘等多种体验形式,每件作品都能烧制成瓷永久保存。“近年来陶艺体验在商场里很常见,但乡村的宁静氛围对真正喜欢手工的人有着独特吸引力。”她发现,不少爱好者专程从市区赶来,就是为了在这个能让心灵沉淀的环境中找到创作灵感。
除了独特的创作氛围,专业的设备支持也是马门村的另一大优势。“我们提供完整的烧窑服务,这解决了许多陶艺爱好者的创作瓶颈。”丁心如说。正因如此,这里的访客年龄层跨度极大,从四五岁的孩童到六七十岁的长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手工乐趣。
“我们深知,马门村在自然禀赋上不占优势。”马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曹磊的这份清醒,正是马门村找到这条“以文化艺术为切入点”的特色发展之路的关键。去年11月,马门村完成市级村庄设计评审,并被纳入葛隆单元沪派江南规划项目,标志着这个艺术乡村的建设步入快车道。
马门村结合示范村创建,积极对接“三师”团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系、SWA Group),聚焦“乐享乡居”“艺术田野”等核心场景,共同谋划文旅业态整合,统筹优化“田、水、路、林、宅”空间布局,着力构建“农业+文化+旅游”复合功能体系。
一年多来,村庄先后改造加固集体仓库为陶艺共享中心,完成11户闲置村宅的艺术性修缮,引入20多个工作室入驻,村民的整体租金收入提升20%-30%,实现了艺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高校资源的持续注入,为村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目前,马门村已与复旦大学、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韩国弘益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正在与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商讨产研学实践基地落户事宜。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村庄的艺术教育水平,更吸引了一批教师、教授和高校毕业的创业青年前来驻村发展。
走在今天的马门村,艺术与生活的融合随处可见。艺术家主理的MM咖啡店每月更新陶艺展览,“树林与麦子”面包店除了售卖窑烤面包外,还开设手工课程。曹磊向记者透露,村里即将推出小型画廊,展出法国艺术家的作品,后续还将打造两个茶文化空间。
“我们不只是在做商业,更是在塑造一种马门村特有的生活方式。”曹磊表示,村里的每个空间都承载着教学与传播的功能,从陶艺课程、面包工坊到稻田写生、农事体验,艺术教育已成为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他透露,国庆期间日均两三百的客流量完全是在没有主动宣传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的,而即将启动的“带着爸爸去种田”项目,预计将吸引更多追求深度体验的家庭参与。
未来,马门村将持续推进旧厂房改造,深化打造集艺术创作、展示、交流于一体的共享艺术中心。目前,该区域已配套建成咖啡馆、精酿啤酒屋、窑烤面包店等多元消费场景。与此同时,村庄还将继续盘活空置农宅,将其改造为高校艺术实践基地和驻村设计师工作室,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入驻,为乡村注入持续的创新动能。
在艺术业态之外,马门村同步推进“共享菜园”与“无公害采摘基地”的建设,目前正进行土壤改良与“肥田”培育。以后,这里将通过“艺农研学”等特色项目,打造艺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校外研学基地。
从闲置农房到艺术空间,从单一业态到复合生态,马门村用实践证明:当文艺的种子在乡村扎根,便更能生长出让人“心安”的力量。
作者:李品
编辑:黄骊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