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问法官》首期开播:条例解读、案例说法,法治温度直抵银龄生活
今天(10月23日)上午,由嘉定区人民法院与嘉定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的普法系列直播访谈栏目《我来问法官》开播。节目以民生视角切入,以案说法、现场互动,首次聚焦今年9月刚修订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将“生硬”的法条带进千家万户,帮助老年群体更好认识自身权益,守护美好晚年。
首场直播通过FM100.3嘉定综合广播、“上海嘉定”视频号、上海嘉定App客户端、“上海嘉定法院”视频号同步推出。嘉定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纪学鹏、法官助理罗宇驰做客直播间,并邀请区人大代表、人民调解员、社区工作人员、养老机构人员等6位市民观察员共同探讨。
解读重点条款,让“纸面保障”更接地气
节目一开始,两位嘉宾围绕条例亮点展开解读:从加强对高龄、失能老人的关怀,到强化精神慰藉义务;从居住权、财产处分争议,到医疗费用承担认定……条例面向现实痛点、回应社会关切。
纪学鹏表示,新修订条例从五个维度升级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争取为老年人提供更便利更适宜的养老环境,例如强化精神赡养要求,并设置陪护假的配套制度。罗宇驰补充,条例细化了意定监护实施细则,“有的老年朋友可能没有亲友托付,本次新条例明确支持专业性社会组织提供监护和监督服务。”
来自社区的一线观察员则反馈,老年人最常咨询的,是房产如何安排、居家养老有何政策、赡养义务如何界定;也有老人想维权却“怕麻烦、怕伤感情”。节目通过法律条文与民生案例相结合,为这些真实问题给出现实路径。
“银龄权益辨对错”,破解生活中“想当然”
节目中段设置了“银龄权益辨对错”互动环节,主持人现场抛出多个在老年群体中流传甚广、却存在法律误读的观点:
“父母离婚后没管我,老了我不用赡养?”——错!
“赡养义务源自身份关系,不因生活履行状况消灭。”罗宇驰说,“但可根据对孩子成长的过错程度提出减少请求。”
“超龄打工受伤还能要误工费?”——对!
纪学鹏解释,关键在于能否证明有稳定收入,“劳动权不以退休年龄为终点。”
“如果房子过户给子女,子女可以随意赶我走吗?”——不能!
“赡养人应当确保老人的居住权益,同时也建议老人通过登记设立居住权、诉讼等方式维权。”罗宇驰表示。
观察员则从日常见闻出发补充真实细节。“老人最怕的不是吃住差,而是被忽视。”一名养老机构负责人说,“有的老人等子女来半小时,能开心一周。”短短互动,让严肃法条“说得明白、听得进去、用得上”。
案例式普法,把“抽象规定”拉进现实
在随后的“以案说法”板块,嘉宾结合审判、调解实践,分享与赡养、监护权、老年人劳动权益相关的典型案件,讲述条例如何在现实场景落地。
节目中,不少观察员从社区角度提出实操问题:如何申请法律援助?意定监护如何办理?赡养协议能否作为履行依据?……现场解答紧扣法规、贴合生活,帮助市民清晰掌握“去哪里、找谁、怎么做”。多角色同参与,让法治“有力量也有温度”。
“我这几年的调解工作中,最大的感触就是老人其实要求不高。”观察员之一说,“他们要的并不是金钱上的补偿,而是被理解、被重视。”
有老年观察员感慨:“能感觉到社会越来越关注我们,我也想继续在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从司法部门的规范裁判,到社区力量的温情参与,节目呈现出“共护银龄”的治理合力。
《我来问法官》将以每月最后一周周四上午10:00的固定节奏上线,既回应群众日常“痛点”,也帮助公众养成法律思维。后续议题将陆续聚焦:
网购防坑与消费者维权
劳动权益保障
家庭财产纠纷
妇女儿童权益
营商环境保护
……
观看渠道
FM100.3嘉定区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上海嘉定”视频号
上海嘉定APP客户端
“上海嘉定法院”视频号
(音视频同步直播)
下期节目将走进“网购维权”场景,更多贴身法律问题,敬请关注!
作者:秦建
编辑:杨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