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篾竹遭遇继承尴尬,该怎么办?

日期:2016-03-28 浏览:

提起马陆篾竹,这是一方水土的共同回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这项传统技艺,也遇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该如何走下去?

b397ddc0abbf496e8a8a90f266158da6.jpg

马陆篾竹

兼具实用和艺术性

小编先给您介绍一位人物。“马陆篾竹”编织技艺传承人薛其华,今年72岁,土生土长的马陆众芳人。他回忆,众芳村原来是有名的蔑竹村,家家户户宅前屋后都有半亩竹子,人们往往就地取材,编制成竹篮、竹笾、竹席、箩筐、蒸笼等日常用品,经久耐用。

十一、二岁起,薛其华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蔑竹,母亲做大竹笾、大竹篮,他做小竹笾、小竹篮,十五、六岁时,他白天上学,晚上与母亲两个人搭档,一起编蔑竹到半夜,然后连夜挑到南翔,在天亮前卖掉。“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活儿,以前还逃学做蔑竹。”薛其华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3年自然灾害时,饭也吃不上的时节,他干脆辍学回家,白天干活“挣工分”,晚上加班加点做竹编制品来补贴一家七口人的家用。


3b4a7c5d4f2545b2add3df3e24654941.jpg

薛其华

靠着一双灵巧的手,薛其华和家人捱过了那些艰难的时光。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变好了,但薛其华退休后闲不住,又开始摆弄起蔑竹来。
   薛其华拥有一手傲人的篾织技艺,能独自完成断料、设计、开竹、劈篾、织底、扣筐、劈羌、刨角羌、撑条固定、凿眼、扎筐到后期修饰等十多道繁琐工序。其编织的作品立体感强,手感润滑,兼具实用和艺术性。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时,他的蔑竹编制品“海宝”还亮相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

 e066a2324ef547879a72aa6187f15dc9.jpg

老薛的作品“海宝”

“没几个人会了”

但如今,篾竹编织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难题,薛其华告诉记者:“从前,伲村里家家会做,现在小年轻都不高兴学,没几个人会了。这项手艺要是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失传了,非常可惜!”

这和时代的变化也有关系。

随着大量塑料用品进入日常生活,人们对于竹器的需求量日益减少,从事竹篾编织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做一个最普通的竹器需要花费的时间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好几天,收益相对其他行业比较少。被誉为“篾竹村”的众芳村,即如今的众芳社区也后继乏人,目前,只有几位老人还会该项工艺。

f4c91bf4abc3467d9012ed6f8fa708a8.jpg

学习篾竹编织并非易事,需要匠心注入,辛劳付出

怎么办?创新!

日前,马陆篾竹编织培训班在上海嘉源海艺术中心开课。此次培训班由嘉定新城(马陆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嘉定新城(马陆镇)众芳社区和艺源非遗手工艺术传承中心三方联手,从传承人、传统技艺、创新设计,到培训场地、活动经费等一一落实保障,全力推动马陆篾竹编织走向传承创新之路。


62a41aaf016c4d0db53a9008f09b74c8.jpg

薛其华向学员传授技艺

作为马陆非遗保护单位,嘉定新城(马陆镇)文体中心历年来一直坚持组织开展相关的非遗保护工作和具体活动。此次开设马陆篾竹编织培训班,“中心”除承担相关的培训等经费,还将组织各类篾竹编织展示、观摩活动。
   素有篾竹村美誉的众芳社区将在提供篾竹材料的基础上,在社区内成立“薛其华篾竹编织工作室”,把社区内会篾竹编织的老人聚在一起,发挥他们的专长,保存下一些篾竹精品的同时,向培训班的学员展示他们技艺、经验,以及吸引更多社区里的年轻人重拾篾竹编织的传统技艺,加入到篾竹编织的队伍中来。
   位于上海嘉源海艺术中心内的“艺源非遗手工艺术传承中心”,此次主要提供培训场地。“中心”致力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创新。负责人付永康介绍,该中心已设有雕版、刺绣、玉雕、草编、银饰五个工作室,此次三方合作,新开设篾竹编织培训,目的就是想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此,“中心”还专门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联手,准备后期在篾竹编织的创新设计方面提供相应的艺术指导,使这项民间传统工艺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12d11a1f74b54fc1bc6d0b758dd07270.jpg

此次培训班的授课老师,正是薛其华。
  

为了教好徒弟,他还特意备了课,准备了许多劈篾练习用的小竹段,让学徒们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培训班教的内容包括选竹、开竹、劈篾、编底、装提手等竹编的一整套竹篾编织流程,”该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班并不是以往开设的让市民体验的培训活动,而是真真切切在培养竹篾编织的传承人,“对于学员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需要静得下心、吃得起苦、花得了时间,坚持得下去!”
   首批篾竹编织培训班一共有5名学徒。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小杜是其中之一。小杜原来学过黄草编织,有一定基础。记者看到,为了劈好篾,她的手上已有大大小小的伤痕,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最关键的是我喜爱篾竹编织,我一定会把它发扬光大!”小杜信心满满。

2bcab020d0bb4e81a6eed5b631e1350a.jpg
小杜

相关链接
    马陆篾竹编织技艺源于明末清初,由太湖洞庭传入嘉定众芳村一带,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能工巧匠辈出,编织的篾竹制品也从单一的生产、生活用品发展到兼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制品。

 据悉,2007年,马陆篾竹编织被确认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并在2009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