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嘉定如何成为一枚“海绵宝宝”?
位于嘉定新城(马陆镇)的天祝路两侧绿化带中,一排排的雨水井或许并不起眼。一旦雨季来临,雨水由路面缓缓流向两侧,这些雨水井开始贪婪地吞食雨水。。。。。。
“喝”下去的雨水,去哪里啦?
原来,建设者已经在下层铺设了由碎石、粗砂等构成的渗滤材料层,经过滤后进入地下土壤,补充地下水。
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道路上,尤其是机动车道上,往往有不少有机物、悬浮固体、石油类和重金属类的污染物,雨水落地后变成污水,污水再流入地下,再造成污染……如今通过雨水收集过滤系统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下水质,也有利于道路两侧花草树木的生长。
在年初召开的“两会”上,民建嘉定区委和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就建议嘉定积极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根据有关要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
那么问题来了,海绵城市是个啥?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建设“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屋顶绿化、可渗透路面和地面等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据悉,环城路、永盛路、叶城路等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应用了透水混凝土材料,永盛路机动车道则采用了透水沥青,这2种路面建筑材料在具备较高强度的基础上,具有透水透气的特性,水分能很快渗入地下,减轻了降雨季节道路排水系统负担。
测试表明,即使下20分钟暴雨,这种路面都不会出现积水。
路人甲既然这样,为什么之前几场大雨时,部分路面还是会有积水?
像此前的长时间强降水,就算是海绵宝宝,他也表示喝饱了
言归正传,更为重要的是,雨水渗入地下后,城市地下水资源将得以持续补充,保护了土壤温度,改善了城市地表植物和土壤生物的生存条件,有利于生态平衡。此外,路面透水透气面积增加,加之透水混凝土本身热传导系数小,道路表面温度可以降低3—5度,缓解了城市“热岛”现象。
成为海绵宝宝,嘉定已经有所行动
嘉定在自然条件上完全符合试点要求,我们年平均降雨量为1077毫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嘉定共有河道2036条,老城区十字加环水系优势独特,嘉定新城“千米一湖、百米一林”水系发达,建设中的嘉北郊野公园,更是河网密布、湿地生态功能突出。
除了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可渗透路面等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绿地、花园、屋顶绿化也是城市“海绵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据记者从区绿化市容局获悉,根据最新修订的《上海市绿化条例》关于“本市新建公共建筑以及改建、扩建中心城内既有公共建筑的,应当对高度不超过50米的平屋顶实施绿化”之规定,未来3年,全区有条件实施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的公共设施将逐步披上“绿衣”。
去年,位于安亭镇的轨道交通11号线赛车场基地,列车检修库屋顶被一片绿草所覆盖,并安装了自动喷淋系统。这样一来,其检修库的室温也立马下降了约3℃。再如位于嘉定新城的台北风情街项目和位于安亭的东方肝胆医院项目,也采用了生态屋面设计,让灰白色的屋顶“沙漠”变为“绿洲”和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