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田间地头爆发了一场“互联网+”革命

日期:2016-04-14 浏览:

98cef5761c944b10b2984f0ccb06f915.jpg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毫无疑问,农业领域将是未来“互联网+”一块重要的试验田。在嘉定,农业与“互联网+”早已不期而遇,从樱桃到葡萄,田间地头的实践者已然感受到物联网为现代农业带来的深刻改变。
坐在屋里“种樱桃”
    “人要防寒保暖,农作物同样如此。”在以往,难以捉摸的天气总是让上海菊园樱桃研究所技术员贾彦利颇为头痛。如今,几个小小的传感器让他曾经的烦恼渐渐消散。

3月下旬,一个室外温度接近零度的日子里。贾彦利带记者参观他们苦心经营了近6年的樱桃园。“我们要注意土壤湿度、温度等变化,并根据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c28681c301634bc4836810f3346c68ac.jpg

    土壤湿度29.85%,土壤温度7.96℃,PH值4.64……回到办公室,贾彦利在电脑上打开农业智能监控系统,七八个关键数据显示在屏幕上。所谓农业智能监控系统,就是基于智能数字传感器、大规模数据处理等技术开发的物联网系统,可以实现数据采集、远程控制、预警发布等功能。
    自从去年5月启用这套系统后,贾彦利再也不用每隔一段时间去田间地头检测数据了,他笑着说:“现在可以坐在屋里‘种樱桃’了,下阶段我们将升级改造物联网系统,未来可以根据环境指标自动控制灌溉设施。”
9c3ac1d96e4a41b0ba31d324caa36510.jpg

另一块试验田不是农地,而是鱼塘。
      在嘉定区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内,一片不足300平方米的鱼塘,是嘉定唯一一处长江刀鱼人工繁育的研究场地。近年来,稀缺的长江刀鱼价格水涨船高,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刀鱼喜欢浊水,这让我们很难凭肉眼观察它们在水下的活动状况。”因为安装了水下高清摄像头,区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技术员黄哲峰如今可以实时了解六七百条刀鱼的一举一动。此前他需要隔三差五捞几条刀鱼上来“体检”一番,费时费力且后知后觉。
    相比于其它功能,黄哲峰更看重物联网项目中的数据采集功能。“刀鱼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是个漫长且复杂的工程,需长期采集溶解氧、浊度、水循环量等数据并加以分析。”说话间,黄哲峰打开监控系统,各种数据以图表方式直观显示出来,“经过不断比对,我们才能得出养殖池最佳环境参数范围。”
“土郎中”要让数据“说话”
    种了30年葡萄的管华明是市林业局命名的“乡土专家”,这个“土郎中”从未停止过摸索的脚步。“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这句理应出自农业专家之口的话,如今却常常挂在管华明嘴边。

a456d26174f14e8b8e7fd438ef6e388d.jpg

    相比大多数坚信经验论的农户,管华明确实有些不一样。“搞农业就应该像医生诊断病人一样,根据检测报告下结论,看看面相就下药怎么行?”他举例说,田间灌溉一直以来全靠人工,但作物“喝水”和人一样,要适量地喝,一次性灌溉多了,肥料会流失,灌溉少了,土壤水分又会不足,农业物联网系统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自动且合理灌溉,“要让数据‘说话’。”
从粗放式生产到精细化管理,管华明感受到了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好处,“首先,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其次,通过数据分析做到科学种植,节约了生产成本。”

    与葡萄相比,刀鱼等名贵鱼类的养殖更容不得一丝疏忽。2013年,嘉定区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内大量刀鱼死亡,工作人员经过地毯式排摸才确定喂料有问题。“现在一有异样我们就能及时发现,绝不会造成这么大的损失。”技术员黄哲峰告诉记者。
与试验场在室内养殖刀鱼不同,绝大多数鱼塘处在室外,不可控因素更多,更能体现物联网技术的优势。黄哲峰说:“因为天气变化造成氨氮量等变化,甚至是水质遭受污染,养殖户哪怕身处千里之外,也能通过查看手机发现异常情况。”

看准农业物联网前景的嘉定,将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下去。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郭志坚表示,“就拿物联网技术在葡萄种植上的应用来说,虽然我们积累了大量数据,但各个季节大棚内环境千变万化,到底什么温湿度才最适合葡萄生长,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下阶段嘉定将邀请葡萄种植领域的专家组成团队,把他们多年的种植经验与系统采集的数据相结合,通过物联网系统实现葡萄“傻瓜式”种植。

“接地气”才能有未来
近段时间,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古成龙一直处于忙碌状态。年初以来,“左岸芯慧”已经承接五六个项目,忙的时候古成龙一天之内要跑两三个工地。
“智慧农业是大势所趋。”上海菊园樱桃研究所技术员贾彦利说。去年,樱桃研究所培育的樱桃虽售价高达百元一斤,但短短几天内就被蜂拥而至的游客采摘一空。在贾彦利看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樱桃在嘉定的大面积推广,“物联网系统可以指导种植户浇水、施肥,省去了漫长的摸索过程。”

菊园樱桃研究所实施的物联网项目就是出自“左岸芯慧”之手。这家嘉定企业创立于2010年,成立没多久就与嘉定哈密瓜种植基地合作,打造了当时上海较早的农业物联网应用项目。

ccc7ad7793be4d74837c11480df672ab.jpg



农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左岸芯慧”看到了希望。至今,“左岸芯慧”已承接近50个农业物联网项目,投资机构对这家仅有30人的小公司估值超亿元。
“规模化、集约化是实施农业物联网的基础,而这恰恰是近年来国内农业发展的趋势。”谈及为何能“枯木逢春”,古成龙如是说。以“左岸芯慧”在苏州实施的项目为例,种植100多个大棚中草药原本需要15人,现在仅需3人就能搞定,工人通过电脑或手机就能完成浇灌等动作。“2年就能收回50万元的设备投入费用,物联网技术让大面积种植的农户看到了实惠。”

8793e6d1d5b5411db490bd35fd96a018.jpg

美好蓝图之下,瓶颈依然存在。眼下一套物联网设备售价从数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目前嘉定均是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在开展试点,真正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尝鲜”的个人几乎没有。
需要“接地气”的还不只是价格。国内不少农业物联网项目噱头多,实际应用性却不强。“在农业物联网领域,中国与以色列、荷兰等国家相比至少落后10年,要走的路还很长。”古成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