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力推农业科技创新,“农”字科技企业与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均有优惠政策
日前,区政府印发《关于嘉定区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与对策措施多方面展开,为嘉定农业科技创新画出了明确的路线图。
同时,农业科技型企业引进和培育奖励办法、农业人才激励政策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也新鲜出炉。
如果你志在为嘉定农业科技创新出力,
那么就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
关于嘉定区农业科技创新的
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我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本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战略机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结构转型升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原则,把满足现代都市农业需求和解决关键问题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要素紧密结合。
二是准确把握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特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建立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
三、主要目标
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与新型职业农民,力争使嘉定成为全市种源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物联网农业发展的集聚地,使嘉定的农业科技走在全市前列。
四、主要任务
1.推进种源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开发,创新保种、育种方法和技术,实施动植物良种工程,加强育种制种基地建设,确保在葡萄、哈密瓜、蜡梅、长江刀鱼、湖羊、梅山猪等区域特色农产品的新品种新技术开发、推广方面保持领先水平。
2.加强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技术研究。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开展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实施农作物秸秆禁烧,力争在农业生态种养循环技术、农田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3.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搭建云平台,为农业生产全程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供支撑。推广物联网技术在种植、养殖、农机管理中的示范应用,建设智慧农业。
4.提升农业机械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全面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蔬菜、水果生产和标准化畜禽、水产养殖场机械化水平。支持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等技术及设备的引进与运用。
5.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培育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平台。
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方法,继续落实科技入社(场、户)工作,逐步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发挥“农民一点通”、“农技110”热线、农业服务短信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拓宽技术服务功能。加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增强科研项目的实用性,提高技术指导的针对性。
五、对策措施
(一)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项目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2 万亩高水平粮田、0.3万亩设施菜田和8-10个区域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力争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75%。推进梅山猪、湖羊原种场以及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
2.农机服务提升项目。实施标准化农机配置,推广水稻机械播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优化农机合作社经营模式,建设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比重达到90%。
3.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项目。建设嘉定区农产品检测中心,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净化与评估,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完善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农业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全面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实施以秸秆用作饲料、有机肥辅料、食用菌基质等为重点的综合利用示范点建设项目,使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6.农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物联网技术在葡萄种植、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等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信息管理系统。
(二)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建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上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围绕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聚焦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稳定支持农业重大应用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采取财税激励、金融创新等多种方式,吸引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
(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加强机构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加强区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基层农技部门的指导,完善镇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名师工作室,集成推广农业技术成果。
2.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认定,制定农业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激励政策,支持科研项目、人才政策等向农业科技企业倾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新机制。
3.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技推广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开展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粮食烘干收储、病虫害防治、动物诊疗、农产品营销、金融支持等专业化服务,着力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培育成农技推广的市场主体和重要力量。
4.拓展服务内容和方式。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等建设,实现农业的大数据共享,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支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平台,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四)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项目、经费等科技资源的配置,科研成果评价、个人业绩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出台激励优秀科技人才的措施。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新模式、新机制。
2.加快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作风扎实、稳定高效的区、镇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重点培训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对服务农民取得较大成绩的基层农技人员加大表彰和奖励力度。
3.加快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以“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为目标,力争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和支持各界青年返乡创办家庭农场等涉农领域的创业。建立一批教学设施完备、管理制度规范、师资力量充足的培训基地,形成一套集教育培养、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促进全区现代都市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