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南翔先行先试,7月起上海全面实施小餐饮备案

日期:2017-07-01 浏览:

花了3000多元,添置了油水分离器、摄像头、消毒柜等“装备”,刚创业的大学生老板孙凤超并没有嫌贵,反而松了一口气。上月初,他这家位于嘉定江桥镇的“砂锅式麻辣烫”经过整改通过了审核,拿到了《便民饮食临时备案公示卡》,店门口也挂上了蓝色的“便民饮食”牌,在一年的备案有效期内,不用再和监管部门玩“躲猫猫”。截至6月27日,像“砂锅式麻辣烫”这样获得临时备案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已有193户,遍及上海16个区的21个试点街镇。


江桥、南翔,先行先试

目前,嘉定区有江桥镇和南翔镇2个试点。

在江桥镇翔封路上,共有18家餐饮店,然而由于房屋产权等问题,原本只有7家店具有餐饮服务许可证。

今年5月,上海市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监督管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江桥镇和南翔镇已有20家完成备案。


位于翔封路160号的“砂锅式麻辣烫”,半年前还是一家无证无照的餐饮店,在地方政府、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该店铺进行了的升级,从厨房到用餐区域都进行了改善,新增添了油水分离器、碗筷消毒柜,安装了探头实施明厨亮照,最终获得了江桥镇,同时也是嘉定区第一张备案许可。

店主孙凤超说,添置新设备只花了3000块钱,但有了备案证后,每天的营业额从1700元增长到到2400元左右,还登上了外卖平台,经营起来也更加放心,受到法律保护。

此外,为便于市民辨识,经临时备案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需要在醒目位置张贴统一的“便民饮食”专用标识、经营场所统一设置公示栏,公示《便民饮食临时备案公示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脸谱”、经营者承诺书、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等信息以及12331食品安全举报投诉热线,接受市民监督。

在嘉定,做得好的备案餐饮,甚至安装了“明厨亮灶”设备,消费者抬头就能看到大堂和厨房的情况。


通过一个多月的试点,上海正式发布《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自7月1日起全面施行“小餐饮备案”制度。同时,嘉定区也制定了《嘉定区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监督管理实施意见》,让百姓需求能落地、监管有弹性、城市有温度。

嘉定小餐饮备案的推广经验

一、申请流程规范

包括提交备案申请;街镇征求意见;给予临时备案;通报备案信息;依职开展监管;监管信息反馈;违法行为查处;信息互联共享等流程。

二、采取负面清单(禁止经营品种)

��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经营的食品。

��冷食类食品、冷加工糕点、生食水产品、凉拌菜和预先拌制的色拉等高风险食品。

��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热食类食品和糕点类等可能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食品。 

三、经营场所和设备设施基本要求规范

��经营面积

• 150平方米以内

��地面、墙壁、天花板

• 不易积垢,耐用

• 地面:不透水、易清洗、防滑,有排水

• 墙壁:1.5m以上墙裙(不吸水、浅色、易清洗)

��门窗

• 易清洗、不吸水

• 可开启窗:加设易拆洗的防蝇纱网

��厨房水池

• 原料清洗水池1个

• 餐具、工用具清洗水池2个

• 专用拖把清洗水池

• 各类水池应标明用途

��消毒方式

• 首选热力消毒

• 消毒柜应与餐饮具用量匹配

��生熟分开

• 食品存放区域分开

• 容器、工用具和存放区域有区分标识

�� 加工设施

• 符合要求、易于清洁

• 烹饪区域有排风装置

��冰箱

• 生熟食品存放在同一冰箱的不同冰室,或者不同冰箱内

• 有生熟区分标识

对无证餐饮分类施策

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日常饮食消费需求,但由于房屋属性等原因,一些小型餐饮无法办理食品经营许可,因此未纳入到政府监管范围,食品卫生状况较差,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部分无证经营的小型餐饮还存在油烟扰民、消防安全等问题。

面对这一兼具市场需求和安全隐患的“矛盾体”,市食药监局副局长许瑾坦言,过去“一刀切”的取缔方法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一些无证小餐饮被取缔后,容易回潮,成为群众反映最为集中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之一。

既然“堵”的效果有限,还有“疏”这条路。对此,上海着手调研,最终决定按照“分类施策、从严监管、减少存量、严控增量”的原则,对无证餐饮实施精细化管理。

分类施策的前提,是将无证餐饮的类型区分清楚。“餐饮单位无证的原因很复杂,除去一部分完全具备条件但主观故意不申请许可的以外,还有不少则是受制于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许瑾表示,有些餐饮单位的经营场所由于房产证始终办不下来,因此一直处于无证照状态;一些经营场所由于早期规划问题,申请许可必须的配套设施缺失,比如污水管道、油烟管道等,也使入驻的餐饮单位拿不到许可。

但在这些无证单位中,不乏周边群众需要且口碑良好的,监管部门认识到,应当结合“放管服”的改革要求,给他们一次进入“正规军”并纳入监管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小餐饮备案。据介绍,获得备案必须满足至少3个基本条件:人民群众有需求且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有固定经营场所、符合食品安全和加工卫生要求。

备案制并非降低门槛

在食品安全的门槛上,备案和许可证的相关要求是一致的。

比如,备案单位的经营场所在居民小区内的,其业态就受到严格限制。如果要加工热食,只能用蒸、煮、微波等方式加热食品,不允许采用煎炸、烘焙等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加工方式。根据《办法》,无论经营场所是否在居民小区内,备案单位都禁止经营冷食类食品(如:冷菜)、冷加工糕点(如:裱花蛋糕、慕斯蛋糕、提拉米苏)、生食水产品(如:生鱼片)、凉拌菜和预先拌制的色拉等高风险食品。

对于监管部门的精细化管理,孙凤超深有感触:“所有整改,都是监管部门手把手教会的。”比如,厨房内至少要有1个原料清洗水池,2个餐具、工用具清洗水池,配备的冰箱应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存放,不得在厨房里设置厕所;产生餐厨废弃油脂的,还要配备专用的收集容器或油水分离器……林林总总的规定,不下几十条,甚至连装纱窗、垃圾桶要有盖子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

这么多细节会不会嫌烦?孙凤超笑着表示,只要能正规经营,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