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一周年,嘉定答卷如何?

日期:2020-07-07 浏览:

7月1日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满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时间过去,嘉定的垃圾分类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

一年来,通过广泛动员、人人参与,嘉定已实现“三个全覆盖”:758个居住区、111个实体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全覆盖,159条路段实施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全覆盖,813个居住区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网点全覆盖;新改建800个分类投放点和垃圾箱房,累计完成1594个;配置及涂装湿垃圾专用收集车辆125辆、干垃圾车245辆、有害垃圾车13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4辆……

HD4A7272_副本.jpg

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巨大,垃圾分类给嘉定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居民家里的垃圾桶多了,小区垃圾厢房变整洁了,志愿者的活儿逐渐少了……垃圾分类已从新时尚变为家喻户晓、人人践行的好习惯。

■从“他律”到“自律”

垃圾分类一开始推行得并不顺利。垃圾分类条例施行初期,嘉定从“任意扔”直接进入严管严查模式,不仅在社区设置专人看管垃圾桶,还有严格的罚款制度,这让大多数原本没有分类习惯的市民感到措手不及。

“刚开始时,小区里一些年轻人不是很自觉,有时急着上班就会把垃圾随手扔在绿化带里。”志愿者刘月芳是菊园新区北水湾名邸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她说,一年前小区刚实施垃圾分类工作时,可没少让志愿者们头疼,“我在小区里巡逻一圈,可以捡到好几包乱扔的垃圾。”刘月芳表示,经过一年多努力,情况已然不同。

1、北水湾名邸小区的集中投放点早已撤掉志愿者,只有一位保洁人员驻守。_副本.jpg

每天7:30,居民钱加芸就会准时下楼,带着分类好的垃圾来到集中投放点。她告诉记者,这已是她每日上班前的习惯了。垃圾分类工作实施以来,让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小区环境变好了,“以前,尤其到了夏天,每幢楼下的垃圾桶附近都有蚊蝇飞虫,常常臭气熏天,人都不敢靠近。现在大家都很自觉,集中投放点也打扫得十分干净。”

从“他律”到“自律”,居民们经历了什么?在嘉北社区社工夏萍看来,“带着大家做”好过“喊着大家做”,除第一时间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掌握分类的原则与技巧外,小区还组织了一支由年轻党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引导居民们参与垃圾分类。

去年2月,嘉北社区党支部召集小区里的年轻党员开了场会,动员大家加入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80后”居民庄靓第二天就报了名,“上海已就垃圾分类立法,不如早早主动加入,多学习一些分类知识。”

夏萍坦言,发动年轻人参与垃圾分类,要比发动老年人更有难度。最初,社区居委还曾接到过12345市民热线转来的电话,原来,一位年轻居民对小区减少垃圾桶提出质疑。之后,社区就找到这位居民,邀请他参与了小区垃圾分类党员志愿者宣传动员会。这位居民如期而至,经过一番宣传解释,他终于明白了定时定点投放的初衷,并当场签订在职党员承诺书,成为了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一年多来,这支年轻的志愿者队伍,有时穿梭在小区里劝阻不当的垃圾投放行为,有时守在定时投放点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指导,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如今,小区内的3个集中投放点早已撤掉了驻守志愿者。“这意味着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准确投放率的提高。”夏萍介绍,原来每个点位都安排两个志愿者和四个巡逻志愿者,现在每个点位只有一位保洁人员驻守,而整个小区也只需安排2名巡逻志愿者。

经过一年多努力,嘉定不仅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去年全年干垃圾末端处置量为1451吨/日,相比上一年同期减少19%;湿垃圾分类处理量为517吨/日,是上一年度同期近3倍;居住区、农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均超过90%,12个街镇分类实效综合测评均达到“优秀”标准,分类实效显著提升。

■“管执联动”破难题

在做好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嘉定还全面推行沿街店铺垃圾定时定点上门收集。目前已经做到了100%全覆盖,进一步减少街头废物箱设置,提升城市街面整洁度。

在新成路街道仓场路,每天9:00-11:00、12:30-2:30、20:00-22:00这三个时段,迎新保洁公司的垃圾清运车就会来到沿街商铺门口收运垃圾。沿街商铺经营者吴先生是仓场路沿街800多家商铺经营者之一,他清晰地记得,一年前每家商铺门口都摆放着各色垃圾桶,垃圾不仅不分类,有时候装不下了还会随意扔在一边,“街边环境脏乱差,到了夏天味道也不好闻,大家恨不得绕着走。”时过境迁,这样的场景一去不返。“每个商铺都会做好垃圾分类,再按照上门收运的时间拿出去投放。”吴先生说。

2、在新成路街道仓场路,每天规定的三个时段内,迎新保洁公司的垃圾清运车会准时出现,到沿街商铺门口收运垃圾。_副本.jpg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负责该路段保洁的新成路街道迎新保洁公司清运组组长袁良。他告诉记者,现在平均每天收运约130桶干、湿垃圾,虽然很辛苦,但很值得。“以前每天凌晨3点,保洁员就要开始清扫垃圾,现在路面上已经很少能看到垃圾了,环卫工人轻松了不少。”袁良说。此外,嘉定执行“不分类、不收运”工作机制后,对生活垃圾收集容器不规范、质量不达标严格执行拒收,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清运。截至目前,街镇环卫公司共对475个居村、924家企事业单位混投垃圾实施拒收,共拒收生活垃圾4394桶。

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嘉定还加强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执法力度。7月2日,嘉定镇街道城管队员周吉人和队友马高濛像往常一样,来到登龙广场检查垃圾分类工作,发现小部分商铺还是存在问题。“垃圾桶标识不清,市民不能辨识,要尽快整改。”在一家服装店内,周吉人将发现的问题当场反馈给店内管理人员,在对她进行劝导和教育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正是执法过程的“张弛有度”,才让之前管理中的难题一一得到破解,不少商铺的垃圾分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自“条例”实施以来,嘉定共出动城管执法人员5594人次,开展执法检查2138次,开展执法宣传6059次。下阶段,嘉定还计划逐渐将垃圾分类违法情况从教育引导为主转变为教育引导与监管惩戒并重,形成“依法分类、违法必究”的社会共识。

■“一网统管”建成管理闭环

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不好?整改效率高不高?如何实现全流程监管?去年11月起,嘉定在全市率先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范畴,打造具有指挥调度、评价考核、决策分析等功能的可视化管理平台,构建了前端投放智能监控网、中端收运智能监管网、末端处置智能监测网,完善长效常态工作闭环。各级管理者都能够在大屏幕上随时调阅、查看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数据。

垃圾分类工作的基本信息、视频轮训监控、垃圾分类事件上报、垃圾分类末端在线监测、各街镇整改率……区城运中心内的电子大屏上,每时每刻都展示着全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各个环节。“我们组建了区级层面专业的巡查人员,开展专业巡查和问题上报工作。”区绿容局市容科科长黄春桃告诉记者,除可以监督人的行为外,还可以通过车辆前后两端的摄像头、车载GPS等,通过视频和运输轨迹,随时查看全区所有垃圾清运车辆运输情况,精准抓拍未按规定路线行驶、混装混运、超载运输、跑冒滴漏等现象。同时,锁定收运责任人,第一时间移送责任单位处置,提升生活垃圾中端收集、运输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3、去年11月起,嘉定在全市率先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范畴,各级管理者都能在大屏幕上随时调阅、查看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数据。_副本.jpg

有了“一网统管”监管平台,在分类运行图上,全区1654个定时定点投放点位尽收眼底,垃圾乱投放行为也都会被监控记录下来。此外,各街镇每日生活垃圾产生量、环卫车辆运行情况、两网融合集散场处理量等数据也均被纳入其中。原先孤立的数据,通过系统集成后,汇聚成“数据湖”,让垃圾分类监督管理逐渐从人力依赖向科技统筹升级转变,从而实现“一屏观分类,一网管全程”。

垃圾分类,对每个人而言,是习惯逐渐转变的过程,但对整座城市来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大考”。“一网统管”已经把垃圾分类从源头、中转、到末端各个环节都“管”了起来。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陆铁龙表示,下阶段,嘉定要持续对照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以精细地“管”推动精准地“分”,大力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助推垃圾分类从高强度“攻坚战”向常态化“持久战”转变。

作者:嘉融媒记者俞超、吴添翼
编辑:刘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