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2015学年课程计划,多少课时、几次考试一目了然!
市教委公布本市中小学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每周安排体育与健身课程3课时,不得挤占体育与健身课时和体育活动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查);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初中除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可举行期中、期末考试以外,其他学科只进行期末考试或考查。
上海市中小学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节选)
一、各中小学要确保高中生每学年不少于30天、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小学生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其中:中学课程计划内的课时安排每学年至少2周,不足部分应在寒暑假、双休日或放学后完成。
二、各中小学要保证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1小时,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安排体育与健身课程3课时,每天安排广播操至少1次、眼保健操2次,体育活动2次,不得挤占体育与健身课时和体育活动时间。
三、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要认真做好《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试行工作,结合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深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各高中学校要认真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四、倡导通过观察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测验等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并通过分析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区县的学业质量监测和学校内部考试的命题要科学合理,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随意提升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不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要加强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引导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使日常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得对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进行全学区、全区县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包括学业质量监测);不得对四至八年级学生进行全区县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区县若要进行学业质量监测,每学年不得超过1次,且只能随机抽样监测,随机抽取的学生比例不得超过本年级的30%。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联考或月考。
三、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要认真做好《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试行工作,结合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深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各高中学校要认真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四、倡导通过观察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测验等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并通过分析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区县的学业质量监测和学校内部考试的命题要科学合理,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随意提升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不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要加强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引导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使日常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得对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进行全学区、全区县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包括学业质量监测);不得对四至八年级学生进行全区县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区县若要进行学业质量监测,每学年不得超过1次,且只能随机抽样监测,随机抽取的学生比例不得超过本年级的30%。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联考或月考。
五、学校内部的过程管理性考试应严格按照我委颁发的中小学课程计划规定实施,并由所属区县严格加以规范和科学指导。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小学生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小学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查);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可灵活多样。初中除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可举行期中、期末考试以外,其他学科只进行期末考试或考查;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学科采用开卷形式(或以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学科应加强动手实验能力考查;信息科技、劳动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音乐、美术学科只进行操作、应用和实践性的考查。
六、2015学年全市小学阶段进一步全面实施“快乐活动日”,相关安排见小学课程计划及说明。鼓励区县在总结小学“快乐活动日”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初中学校实施“快乐活动日”的试点工作。
上海市小学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说明(点击查看)★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说明
一、各小学要根据课程目标,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制订2015学年度学校课程计划,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切实贯彻落实上海市小学课程计划。
二、小学各年级全学年教学活动总时间为40周。其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2周,授课时间按34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4周。
三、小学一、二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2节,三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3节,四、五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4节。每节课的时间按35分钟计。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安排学生在校课堂教学时间不得突破规定的周课时总量。
四、小学各年级每天安排15至20分钟的晨会或午会,每周在晨会或午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教育,每月在校、班会时间安排一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时事教育活动。
五、小学各年级每天安排时间约为35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保健活动;每周两次安排时间为35分钟的体育活动,活动时间可安排在拓展型课程中,因活动场地有限等原因安排困难的,可将一次活动时间安排在课后,活动形式和时间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灵活安排。
六、小学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专题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建议小学探究型课程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
七、小学每周集中安排一个半天(建议安排在下午)用于实施“快乐活动日”。学校可根据本校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教育要求,系统设计活动内容、形式,具体包括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专题教育等限定拓展活动以及自主拓展探究、兴趣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做好时间安排;可全校集中统一安排活动,也可分年段、分年级、分主题进行安排。“快乐活动日”的课时安排计入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课时,每次按4课时计,每学年安排30次,每学年课时总量为120课时。
八、小学一年级入学初4周不安排“快乐活动日”,利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课时,落实16-20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
九、各年级每周安排0.5课时用于学生阅读活动,可安排在拓展型课程课时内,也可安排在晨会或午会时间进行。
十、各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4〕54号)要求,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确保相应的课时。
专题教育作为拓展型课程,一般安排在拓展型课程的课时内进行,部分专题教育的内容也可安排在晨会或午会时间进行。
十一、各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安排,保证每周各有一次科技活动和艺术活动,可作为“快乐活动日”的内容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
上海市初中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及说明(点击查看)★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说明一、各初中学校要根据课程目标,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制订2015学年度学校课程计划,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切实贯彻落实上海市初中课程计划。
二、初中各年级全学年教学活动总时间为40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2周。六至八年级授课时间按34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4周;九年级授课时间为30周,结束新课的时间不得早于4月底。
三、初中各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4节,每节课的时间按40分钟计。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安排学生在校课堂教学时间不得突破规定的周课时总量。
四、初中各年级每天安排15至20分钟的晨会或午会,每周在晨会或午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教育;每月在思想品德课内安排1节课,进行重大时事宣讲;每月在校、班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报告会。
五、初中各年级每天安排时间约为40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保健活动;每周两次安排时间为40分钟的体育活动,可安排在拓展型课程中,因活动场地有限等原因安排困难的,可将一次活动时间安排在课后,活动形式和时间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灵活安排。
六、初中各年级的探究型课程、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专题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初中探究型课程建议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形式进行。
上海市初中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及说明(点击查看)★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说明一、各初中学校要根据课程目标,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制订2015学年度学校课程计划,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切实贯彻落实上海市初中课程计划。
二、初中各年级全学年教学活动总时间为40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2周。六至八年级授课时间按34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4周;九年级授课时间为30周,结束新课的时间不得早于4月底。
三、初中各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4节,每节课的时间按40分钟计。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安排学生在校课堂教学时间不得突破规定的周课时总量。
四、初中各年级每天安排15至20分钟的晨会或午会,每周在晨会或午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教育;每月在思想品德课内安排1节课,进行重大时事宣讲;每月在校、班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报告会。
五、初中各年级每天安排时间约为40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保健活动;每周两次安排时间为40分钟的体育活动,可安排在拓展型课程中,因活动场地有限等原因安排困难的,可将一次活动时间安排在课后,活动形式和时间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灵活安排。
六、初中各年级的探究型课程、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专题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初中探究型课程建议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形式进行。
七、初中各年级拓展型课程中的“学科类”、“活动类”科目为自主拓展,科目的开设要根据学校的实际,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尽量兼顾各学习领域。六至八年级在“学科类”自主拓展科目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写字课。
八、各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4〕54号)的要求,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确保相应的课时。专题教育作为拓展型课程,一般安排在拓展型课程的课时内进行,部分专题教育的内容也可安排在晨会或午会时间进行。
九、各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安排,每周各安排一次科技活动和艺术活动。
八、各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4〕54号)的要求,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确保相应的课时。专题教育作为拓展型课程,一般安排在拓展型课程的课时内进行,部分专题教育的内容也可安排在晨会或午会时间进行。
九、各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安排,每周各安排一次科技活动和艺术活动。
上海市高中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及说明(点击查看)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说明一、各高中学校要根据课程目标,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制订2015学年度学校课程计划,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切实贯彻落实上海市高中课程计划。
二、高中各年级全学年教学活动的总时间为40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2周。高一、高二年级授课时间按34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4周;高三年级授课时间按30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8周。
三、高中各年级每课时按40分钟计,每周课时总量为35节。学校要合理安排高中各年级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课时。学校不能将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课时移作基础型课程和补课用。学校安排学生在校课堂教学时间不能突破周课时总量。晨(午)会、体育保健活动、社团活动、部分体段活动等计入周活动总量,不计入周课时总量。
四、课程改革研究基地学校高三年级应按照规定开设社会课程,其他学校开设综合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五、高中各年级每天安排15至20分钟的晨会或午会;每周在晨会或午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教育;每月在思想政治课内安排1节课进行重大时事政策宣讲;每月在校班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政策报告会。
六、高中各年级每天须安排时间约40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保健活动;每周两次安排时间为40分钟的体育活动,可安排在拓展型课程中,因活动场地有限等原因安排困难的,可将一次活动时间安排在课后,活动形式和时间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灵活安排。
七、高中各年级研究型课程、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专题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高中研究型课程建议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形式进行。
八、拓展型课程中的“学科类”“活动类”科目为自主拓展,科目的开设要根据学校的实际,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兼顾各学习领域。
九、各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4〕54号)的要求,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确保相应的课时。专题教育作为拓展型课程,一般安排在拓展型课程的课时内进行,部分专题教育的内容也可安排在晨会或午会时间进行。
十、各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安排,每周各安排一次科技活动和艺术活动。
十一、倡导学校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经历,研究、实验、宣传、演讲、表演、示范等经历,同时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如:场地、数量、时间长短、成果形式等),确保实施质量。
二、高中各年级全学年教学活动的总时间为40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2周。高一、高二年级授课时间按34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4周;高三年级授课时间按30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8周。
三、高中各年级每课时按40分钟计,每周课时总量为35节。学校要合理安排高中各年级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课时。学校不能将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课时移作基础型课程和补课用。学校安排学生在校课堂教学时间不能突破周课时总量。晨(午)会、体育保健活动、社团活动、部分体段活动等计入周活动总量,不计入周课时总量。
四、课程改革研究基地学校高三年级应按照规定开设社会课程,其他学校开设综合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五、高中各年级每天安排15至20分钟的晨会或午会;每周在晨会或午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教育;每月在思想政治课内安排1节课进行重大时事政策宣讲;每月在校班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政策报告会。
六、高中各年级每天须安排时间约40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保健活动;每周两次安排时间为40分钟的体育活动,可安排在拓展型课程中,因活动场地有限等原因安排困难的,可将一次活动时间安排在课后,活动形式和时间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灵活安排。
七、高中各年级研究型课程、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专题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高中研究型课程建议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形式进行。
八、拓展型课程中的“学科类”“活动类”科目为自主拓展,科目的开设要根据学校的实际,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兼顾各学习领域。
九、各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4〕54号)的要求,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确保相应的课时。专题教育作为拓展型课程,一般安排在拓展型课程的课时内进行,部分专题教育的内容也可安排在晨会或午会时间进行。
十、各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安排,每周各安排一次科技活动和艺术活动。
十一、倡导学校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经历,研究、实验、宣传、演讲、表演、示范等经历,同时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如:场地、数量、时间长短、成果形式等),确保实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