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内地“拍卖第一人”想在嘉定完成收山之作!
40多年前,他以一位学徒的身份进入江南艺苑、百年老店——朵云轩工作,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晋升为朵云轩总经理和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20多年前,他又和同道一起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并成功举办了朵云轩首场拍卖会,引发全国拍卖热和投资收藏热。耳顺之年,他又为嘉定“海上文博苑”项目奔走,倾尽全力想把嘉定建设成为上海重要的收藏中心。
他就是祝君波!
轩一处招牌,如今已经成为聚合高端艺术商务、艺术金融、艺术地产等多业态的综合性艺术空间和上海高雅文化新地标
在朵云轩里当学徒
“幸亏没有刻完,否则连个念想都没了。”8月盛夏的一个早晨,绍兴路5号(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所在地,曾是朵云轩及上海书画出版社办公地)的老式洋房里,祝君波手捧着40年前的那块尚未完工的雕刻木版细细端详着……
窗外学校传来的军训口号声,将他拉回到那段青葱岁月。
1972年,祝君波17岁。这年深秋,自小喜爱文史和艺术的祝君波成了幸运儿,被直接分配进了绍兴路5号。经过五七干校的半年劳动,祝君波如愿以偿,成了朵云轩的一名学徒工。组织分派给祝君波的第一份工作,是木版水印雕版工。这对于从小喜欢做木枪、弹弓的祝君波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中国有2000多年有书的历史,存下来的典籍大致有8万部,而其中大部分都靠着雕版刻印和传承。”一谈及启蒙手艺,祝君波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新中国建立后,雕版印刷术逐渐式微。上世纪70年代初,相关领导批示恢复木刻雕版书,并在朵云轩设立机构负责民族技艺传承。说是传承,但事实上说“抢救”也不为过。当时,上海各方的老先生们云集朵云轩,而祝君波等青年人就整天跟着老先生们学习。从《共产党宣言》到《稼轩长短句》,又从《楚辞集注》到《毛泽东诗词三十九首》,祝君波一发不可收拾,即使是后来担任了社长秘书,也念念不忘在刻坊里放张桌子,坚持每周“操刀”刻上一两趟。1976年1月,毛主席的《词二首》发表。出于爱好,祝君波让老先生李成勋抄录一点小楷,并找来一块梨树的木板,将小楷反贴在木板上开始雕刻。因为木质坚硬,雕刻起来费劲,最终也没有完工,也由此留存下来文章开头的那块雕刻木版。
然而,个人对于木版雕刻的喜好,无法扭转其在市场上的颓势。因为工本太大、产品没有销路,雕刻部门不久后便无奈歇业。“当时的木版水印没有市场,每年最多也就能卖出十五万元左右,而现在,木版水印在朵云轩一年就可以做成数百万的生意。”亲历过国家培养人才传承民族技法又歇业,让祝君波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保护产生了更多思考,也为他后来创办朵云轩拍卖公司以及热衷研究、传播收藏文化埋下伏笔。祝君波坦言,当年的朵云轩名家云集、文人荟萃,胜似一所大学,在那里的丰富实践和见识使他终生受用和难忘。
祝君波雕版印刷作品《共产党宣言》
内地“拍卖第一人”
从1.16亿元的明宣德金胎嵌宝三足盖炉,到2.3亿元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再到刘益谦以2.81亿港币价格拍得成化斗彩鸡缸杯。屡创新高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极大地刺激了社会的敏感神经,更让原本静谧的中国收藏业“巨浪”翻涌。“收藏火了!而我就是点火的那个人!”被冠以“内地拍卖第一人”的祝君波揶揄道。
1991年末,祝君波接任社长一职,负责现上海书画出版社和朵云轩两大块业务(当时是一个单位两块招牌)。朵云轩曾在上世纪60年代大量征集民间书画,征集来的书画一部分建立馆藏,一部分捐赠国家,剩余部分则是出售。但是,“卖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出几年库底就会卖空。”加之,当时的朵云轩本就缺乏流动资金,要是把艺术品买进来再卖出去,无疑会加剧风险。为此,祝君波总想着通过某种方式,做大朵云轩的规模,提高书画经营的业绩。
当时,香港的文物经营正经历巨变,佳士得、苏富比等英国式拍卖的进入,让香港的艺术品交易市场风生水起。在朋友的建议下,祝君波第一次到香港“取经”。在那里,他惊讶地发现,沪港两地的艺术品交易价差竟达十倍之多。以一套张大千春夏秋冬的山水四条屏为例,朵云轩4万元收购6万元出售,而在香港的拍卖行,则能卖出87万元港币。祝君波敏锐地察觉到商机,并与香港永成公司建立合作,将朵云轩的艺术品交由其代为拍卖,“17件拍卖品成交224.5万元,真是抱了大金娃娃,这比我们以往卖掉几百件画的收入还高。”亲历拍卖的祝君波当即发愿,也要办一家拍卖行。
1993年2月20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朵云轩拍卖公司成立。时至今日,祝君波仍对那年6月20日下午发生的一切记忆犹新。一幅张大千的《晚山看云图》,从60万人民币起拍,一路争抢叫到130万落锤,加上佣金143万成交……仅一个下午,朵云轩就做成了800多万港币的生意,这在当时的体制下可谓是闻所未闻。即使在今天,祝君波每到世界各地出差,也时常有人告诉他:“祝先生,我参加过你们的第一届拍卖会!”
人需要刺激,产业也需要。内地艺术品拍卖的成功,为中国艺术品拍卖打开了航路。在祝君波点燃“导火索”后,中国的收藏市场逐渐爆发,至2014年,中国连续两年蝉联全球艺术品交易额第二位。如今,即便是最普通的市民,也对收藏兴致盎然,并津津乐道于电视上各类收藏栏目。祝君波坦言,当时他根本没想过要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做何等崇高的贡献,只是想着多挣钱养活员工、发展朵云轩。
祝君波的“未完成”雕版《毛泽东词二首》
收山之作在嘉定
商业综合体是当今商业地产模式的最高形式,如果将众多博物馆聚在一处,打造成为博物馆综合体,能否为收藏领域带去一缕新风?嘉定正在论证建设博物馆综合体“海上文博苑”项目,集中展示国内外收藏精英的珍品,并为当代收藏家和艺术家提供交流、研究的空间。
收藏品是文明的物质、学习的教材。“很多收藏家都想‘众乐乐’,想拿出藏品和大家分享,但苦于无处可展、无处长期陈列。”而能像刘益谦那样,有实力自建美术馆的“大家”更是凤毛麟角。祝君波认为,土地房产资源十分宝贵,即使收藏家有实力,每个馆建立独立的防盗系统、展览系统,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相反,将国内外收藏名家的珍品云集一处,不仅节约资源,还能让观众感受“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愉悦。他认为嘉定领导提出这样的概念是有眼光的。
中国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但真正能够出入苏富比、佳士得,从事投资性的收藏的精英收藏家,全球也就万余人。谁有这样的业内声望和人脉资源,邀集海内外名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将来进驻“海上文博苑”的收藏家和展品组织甄别?祝君波是个比较合适的人选。40余年经历,让祝君波在艺术品、文物收藏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离开朵云轩后的10余年,祝君波仍习惯把业余精力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市场领域。2007年,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成立,祝君波出任组委会执行副主任一职,如今已担任四届八年,使其在业界积累下相当丰富的人脉和权威。
在“海上文博苑”规划建设进程中,祝君波也与顾祥虞先生一起欣然接受嘉定的邀请,担任专家组负责人推进“海上文博苑”人和物的“招募”。为此,祝君波带领数十位专家,多次召开论证会,并赶赴台北、洛杉矶、旧金山等地,推介“海上文博苑”。在他的奔走下,截至目前,已有12位收藏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预计至年底可以签下20份合作意向书。“未来‘海上文博苑’建起来,要举办几场大型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时特展,我会把很多精力放在这一块。”祝君波坦言,他十分期待“海上文博苑”项目。“我希望它赶快建好,实现我这一生的第五件事。”祝君波告诉记者,“海上文博苑”将会是他的收山之作,他希望能够扶着管理团队多走几年,把嘉定建设成为上海重要的收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