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一所小学进行了三年的实验:使用数字化学习的班级和使用传统方式学习的班级,哪个效果更好?

日期:2015-12-08 浏览:
小编的话
12月6日,“第一教育”推送了黎加厚教授的访谈文章最终改变课堂的技术或许是手机(点蓝字链接可查看原文),不少关注教育、关注信息技术的人士就此展开了讨论,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到底靠谱不靠谱?手机等自带设备到底如何不扰乱正常教育秩序,而成为教师的助手?
 
让我们还是用事实说话。
 
上海有一所学校,已经悄悄进行了三年的BYOD数字化学习研究。他们还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分析,将参加BYOD数字化学习的班级和没有参加的班级进行对比,看看BYOD数字化学习的效果到底如何。
 
本文作者是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校长花洁。
 
嘉定区实验小学2012年率先在上海开展BYOD数字化学习研究。三年多来,在数字化系统变革理论指导下,进行了“教学流程再造”、“创课”两个阶段,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互联网开放学习模式。

 
学校36个班级1804名学生中,18个班级851名学生BYOD。

 
BYOD,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使用自带设备进入互联网+教育时代的个性化学习。
 
观点一常态化学习而非常态化教学
 
一说起数字化学习,大家常常会有很多担心和问题:视力?电子游戏?自控力?书写能力退化、常态化教学如何开展?
 
关于常态化教学,我经常思考几个问题:“互联网时代,孩子们的学习还只是课堂教学时段吗?”“学习的根本是让学生学会学,一切从改善教学出发的平台设计真的能减轻教师负担、教会孩子如何学吗?”“没有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只需要接受教师的观点就可以,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学习吗?”“没有时间进行自由探索实验,只需要记住最终的科学规律,这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吗?”
 
在一个高度不确定与复杂性的社会,所谓千人一面的好孩子真的不是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千人一面终将被机器所取代,我们要培养的人,是有创意的,是有人格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因此,常态化学习≠常态化教学。
 
如今,在翼学院平台中,教师和学生共创课23241节, 每日平均增加448个,师生众筹了专题标签9个大门类、60个小分类。其中学生创作比例占98%,师生、生生讨论交流总计34677次。
 
一年级创课总数:4212
二年级创课总数:9289
三年级创课总数:5401
四年级创课总数:4254
以讨论活跃程度来看,低年级高于高年级
绝大部分班级是语数外共同推进,少量班级是两门学科推进。
 
结论一:重新定义学习,满足学生需求,从有限的教学时段转向无边界的知识建构。
 
观点二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转型
 
重新定义学习后,我们梳理了教师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这几年的实践表明,BYOD实现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贯通,贯通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是运用系统变革的思维,发现问题、寻找策略、解决问题、持续改进。
 
第一阶段:如何让知识体系构建起来?
 
我们关注三点:第一,从课程角度看教学;第二、怎么指向学生的知识缺陷;第三、重新定义教师。
 
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用四个半月建立了知识图谱,为教师从课程角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小学数学学科547个知识点建立了动态适应性训练。当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遇到困难,系统采用对话式的解析方法,分出详细的步骤,一步步对学生进行指引,同时准确鉴别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引导学生去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沉淀在系统中,为教师掌握学生知识架设了直通的桥梁。
 

 
这是教师的数据反馈界面,单次完成情况的数据包括学习进度、完成情况、群体的答案分布解析、个体的学习分析。
 
红蓝两种不同颜色可视化地帮助教师了解每一题的用时及正确率,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时长与正确率的关系,调整教学重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用时长且正确率低的部分予以重视。
 
深浅蓝绿色对比了全班整体完成情况和个体完成情况,教师可以迅速掌握学生个体情况,快速鉴别共性和个性问题。学生隐性的思维过程也可在笔记、讨论中得以显现。
 
教学流程可以根据前一天学生看了创课、做了练习后产生的数据来进行调整。阶段的数据分析,主要看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量、质、分布情况等。

 
同时,通过系统中积累的内容数据、过程数据、结果数据,建立了多种数学模型,帮助教师分析班内孩子的学习特质,找到影响孩子学习的隐性变量。

 
翼学院基于数据的流程再造课堂模式实践(5环节):
 

 

 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系统也和教师形成人机互补机制,学习数据呈现在教师面前,学习有迹可循。我们认识到,数字化教学下,我们需要帮助教师从掌握教学技能,转向了解学生知识,转向更精准的去识别每一个学习的个体。
 


 
第二阶段:创课——学生建构知识
 
英语李老师利用创课,布置了暑假作业 “生活中的英语”,并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设计过程供参考:
 
发现(身边自己感兴趣的英语)——拍照——拼图——(利用“有道词典”查一查发音与解释,试着)跟读并截图——制作创课(加入音频(自己朗读该词)与图片(字典截图)以及其他标签)——完成创课并关联老师,也可以自创。
 
孩子们分享了各种各样的英语创课:有的是外出旅游时发现的英语,有的是在零食的外包装上发现的英语,有的则是课外读物上发现了英语。
 
通过这样的作业,老师感受到了孩子们英语学习的热情,对于英语知识的获取不再只是书本、录音与试卷,更多的是这个世界所带给他的独特感受。
 
数字化学习,增进了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情感,孩子们可以创建知识。
 

 
从教师的流程再造到学生的随时随需学习,从教师的微课程、创课到学生的知识管理、建构知识,贯通的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从教师建立评价标准到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与评价,从个性化辅导帮助到同伴间相互影响,从教师家长看得见孩子的变化到学生养成了新的学习方式与习惯,贯通的是师生情感、生生情感,贯通的是学习热情与持久力。课外学习中产生的资源、培养的能力又反哺到课堂中,进一步倒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再造教学流程。
 
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一个思想活跃、情感流通的场所,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输出的过程。
 
结论二:重新定义课堂,重构教学流程。从基于知识的课堂转向基于关系的课堂。
 
观点三BYOD,第一入口
 
三年来,BYOD,连起了课堂内外,形成了开放、互动、共享、有效的大课堂观,使常态化学习成为可能。
 
它体现了4个特征:内容碎片化、渠道移动化、体验游戏化、关系社区化。
 
让学习真正的发生,其核心是要创设一种平等的供需关系,更加关注每个学生如何拥有学习知识的方法,更加关注通过什么途径支持学生建构起个人知识。
 
从管理者和教师的角度看入口,面向学生建立数字化校园系统是常用的途径。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手中的信息终端设备是他们进入互联网+教育的人口。
 

 
从这张技术推动学习变革的模型图可以看到,如果学生没有能够自己个性化使用的终端,学生就不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创造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专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因此,BYOD,数字化学习的第一入口。
 
我们对数字化学习班每一位学生与非数字化学习班随机抽取的学生开展了认知,语言、运动三个领域9个维度的评估。


 

 对比2012.10与2013.5,2014.9的三次测试,学生在三个领域的进步程度高于其它班的发展现状,两者差距进一步放大。认知、语言2个领域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三:重新定义教师,回归教育本源。从不仅掌握教学技能转向更多关注全人发展。
 
作为学校的信息化领导者,我深深感到学校教育要给学生奠定的学习基础并不仅仅意味着提升学业成就。
 
更重要的基础,还在于他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均衡,敢于发现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探索中建立自己对问题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并不断调试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我们将继续从学习角度出发,致力于BYOD+数字化,用技术高效学习,有方式陶冶情操,发现每一位教师,成就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