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主一年净收入10多万,完爆沪上大多白领

日期:2015-12-23 浏览:
从刚刚拿地时的惴惴不安,到秋收时的满眼金黄,当沉甸甸的稻谷换回十多万元的收入,人到中年的朱秋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为了种地借了20万元,这一把‘赌’对了。”按照今年收成和粮食市场行情,收入十多万不成问题。咦???十几万呐,小编擦亮眼睛又看了一遍,没错就是十几万。

而据某招聘网站前不久发布的报告显示,上海平均月薪为6774元,全年收入则为81288元;即使按照市人社局年初公布的信息:2014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451元,全年收入为65412元。呐,人家家庭农场主的收入是不是完爆了各种“平均工资”?再看看自己的收入吧……小编此刻大概能想象到你的表情。
1、一年净赚十多万
 “比去工厂打工肯定不差。” 华亭镇北新村村民朱秋龙虽尚未得知这一季秋收到底能挣多少钱。不过,今年水稻的收成不错,净收入超过10万元没问题。
资料显示,家庭农场主今年收获颇丰,大部分亩产水稻在600公斤左右,高的甚至达到700公斤,粗略估算,种粮户每亩净收入大约为1044元。
化肥是种粮户的开支大头,朱秋龙在这方面的支出达到1.3万余元,其它的支出还包括农机的开沟费、耕地费、收割费,以及农药、烘干等费用。粗算下来,朱秋龙这一年在粮田上的投入约为15万元。
相比于一年前的忐忑不安,如今的朱秋龙已然有了足够的底气。“现在基本都是机械化操作,省力多了。”他告诉记者。
 “从收割到烘干,全程机械化操作,稻谷都不用落地。”趁天气好转,农机人员花了2天就收完了朱秋龙包下的100多亩水稻,让他颇为欣喜,“要是跟以前一样全靠人工,今年肯定亏得血本无归。”目前,全区共有120套粮食烘干设备,覆盖了所有拥有粮田的街镇。
像朱秋龙一样,嘉定的家庭农场主们在田间地头收获丰收的同时,也从土地上收获着做农民、搞农业的体面和尊严。

2、借款20万办家庭农场
 
前些年,朱秋龙守着他的杂货店,这一守就是10年。平日主要靠卖烟挣钱,一年营业额200万左右,能有5万元盈利。
 
这么多年来,朱秋龙一直过着“前店后居”式的生活。若没有去年秋季农业领域的一场重大改革,他或许将这样一成不变地生活下去。
这轮改革中,朱秋龙成为幸运儿之一。获得资格后,他就向朋友借了20万元,“交完租金和押金,剩下的钱正好购买农资和农忙时请帮工。”最终,朱秋龙的家庭农场规模为122亩。
 “那么大的地方,我一个人来得及干吗?”当时,朱秋龙心里有点没底。如今,和当初心里没底不同,成真正为家庭农场主一年后,朱秋龙笑着说:“我觉得100多亩还是太少了,200亩正合适。”

3、两年后将达到217户
从在自家四五亩的责任田上零敲碎打,到在超过百亩的成片土地上规模化经营,在农业领域的变革进程中,嘉定100名家庭农场主站在了潮头。目前全区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达到100户,经营面积近1.3万亩,占全区水稻最低保有量的20%。
    值得一提的是,嘉定去年报名成为家庭农场主的农民共有101人,有一位农户因没能通过年度考核而被取消资格。
区农委种植业办主任程秋华透露,预计今年嘉定将新增65户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嘉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达到217户,水稻种植面积达32550亩,占全区水稻最低保有量的50.9%。
推行家庭农场后可喜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田头。更为重要的是,一方面,“将来谁种地”的问题得以破题;另一方面,粗放种植的现象正在缓解,成为农村环境治理和乡村治理的一剂良药。可以说,发展家庭农场是现有农地制度框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