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 | 未来五年,嘉定这些规划或将改变你的生活

日期:2015-12-28 浏览:

12月26日,区委五届十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区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嘉定积极推进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嘉定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推动嘉定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奋斗目标
十三五”期末,基本形成功能独立完善、创新创业创效、城乡一体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有序、宜业宜居宜人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框架,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引领上海郊区发展样板。

二、主要任务
• 着力打造节点辐射力强、功能完善的城市品质。
• 着力打造产业竞争力强、科技引领的创新体系。
• 着力打造组团相信力强、协调合理的城镇布局。
• 着力打造发展持续力强、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 着力打造文化亲和力强、文明有序的城市软实力。
• 着力打造群众感受度强、宜业宜居宜人的小康社会。

三、五大发展理念1创新发展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融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集聚创新人才要素资源、优化创新创业创效环境,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全力打造自主创新产业引领区、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科技城,基本形成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框架和符合现代化新型城市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可持续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新兴产业体系。
布局科技创新重要领域,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全力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集中推进“一核三区”建设,即加快强化嘉定新城核心区功能、加快构建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区框架、加快促进国际汽车城产城融合示范区提升、加快推动北虹桥商务示范区建设。
提高先进制造业质量和效益,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嘉定由产业大区向产业强区转变。

2协调发展
贯彻国家和本市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形态优化、功能融合和品质提升并重,发挥新城核心带动作用,推动新市镇、撤制镇(集镇)和美丽乡村相互支撑、有机互动,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配套能级和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引导人口向城镇化地区有序集中,基本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发挥嘉定新城集聚辐射功能、强化新市镇支撑纽带作用、完善撤制镇管理服务功能、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人为核心加速城镇化进程。
建设互联互通的城市公共和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面向长三角、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和配套体系,打造开放互联的智慧城市。
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和安全化水平。进一步深化联勤和网格化工作机制,全面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3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百姓实际感受为重要评价标准,通过控制总量、调整存量、注重长效、社会参与,与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要求,加快推进生态体系建设,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提高生态环境体系承载力。
倡导低碳化的集约发展模式。

4开放发展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扩大开放,着力破除开放中的体制性壁垒、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力争到2020年全区重点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5共享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全面建成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目标,把改善民生、解决民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同步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均衡优质教育:支持高校在嘉定开展校地合作、推进大众工业学校迁建、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和中高职衔接、中本贯通。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级:建成上海质子中心和配套医院,加快中医药城区建设,建成心电、影像、病理、检验等集约化服务中心。 
提高文化魅力和文明程度:完善“文化嘉定云”数字服务、构建商旅文一体化发展新平台,加快老城区保护提升。 
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合理布局体育休闲公园、加强嘉定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绿结合”推进百姓健身步道工程建设。 
共享安居乐业:合理控制商业化住宅规模和结构,开展创业型城区建设,不断增加“城职保”参保人数 。

四、坚强保障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障。
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
用活用好人才第一资源。
全面深化法制嘉定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建现代化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