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石头能有多少副面孔?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青田石因质地温润细密,色泽清雅净丽,运刀脆爽易刻,深受艺术家们的青睐。今天(4月2日),瑶青流丹——西泠百家篆刻与青田石雕精品展在韩天衡美术馆开展。一起来感受青田石的魅力吧~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田石雕作品《天上宫阙》,它在一众展品中体积最大。石雕艺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刀法,将殿台楼阁、山河草木巧妙地呈现在青田石不同的色块上,浑然一体、恢宏华丽。
“作品中奔腾的河流就像是我们中国画中的大写意。”观众饶昕宇学习书画一年多,虽未曾涉及石雕领域,却从作品中找到了共鸣,“我感到巨石成了柔软的宣纸,石雕艺人以刀为笔,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太妙了。”
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理事李早对此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很少有人选这么大体积的石头创作,创作者充分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因色施艺,尤其是中间段的构思,令人称奇。”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田石雕技艺在刻画传统山水、花卉、走兽等基础上不断创新。展品中,水浒108将石雕颇具新意,它们或持枪拿剑,或操刀挽弓,大到衣冠服饰,小到面部的一根细纹皆呼之欲出。在作者细腻的刀法下,莽撞的李逵、正义的武松、俊俏的扈三娘,无一不栩栩如生。
“我一眼就认出了武松,作者特地选了红青色泽的石头,显示出武松打虎时的勇猛以及场面的激烈。”观众陈郁女士从小就爱看《水浒传》,在她看来,用中国传统的玉石文化再现经典名著人物,颇有意义,“作者应该仔细研究过108将,用青田石刻画更立体、逼真。”
“静者有如处子,动者叱咤风云,整组作品就是一部水泊梁山英雄交响曲,再现了梁山好汉群像。”青田石收藏家郑碎雄说。
据了解,此次展览共展出400余件青田石艺术精品,除石雕作品外,还萃选不少名家篆刻。刘江、韩天衡、童衍方、孙慰祖等一百余位名家镌刻的青田石印章,较为全面地展现出老中青三代西泠印社社员的篆刻艺术水准与审美情趣。
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学习篆刻已有58年。多年来,他一直醉心于重塑隋唐印风。为了此次展览,他特地运用全新的隋唐印风创作篆刻作品《瑶青流丹》。“我想在这方印上强调虚实,体现古朴的味道,这也是我一直追求和探索的风格。”孙慰祖说,他的求索之路并不孤独,“原本的隋唐印风并不成熟,我就像在解‘魔方’,有时候也会百思不得其解,但仍要不断探索,让它产生新的艺术价值。”
“从这些酣畅淋漓、游刃有余的线条中,可以想象他们执刀向石、心手双畅的自由状态。青田石成为铁笔纵横驰骋的原野,也是艺术家们展示风采的舞台。”观众孙建说。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青田县石雕保护和发展中心主办,将展出至4月23日。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惠文出席活动。
文字: 周玉林
编辑: 卓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