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嘉”2025民生系列访谈—嘉定区生态环境局专场

  • 生态环境局专场:
    8.14
  • 【第一部分】:
    开头部分
  • 主持人:
    各位听众、观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主持人田蜜。收官“十四五”、启航“十五五”,这里是“我爱我嘉”2025民生系列访谈融媒体特别节目的直播现场,全方位展现“十四五”期间嘉定在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人本价值方面的具体实践与显著成效,谋划“十五五”嘉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举措和目标愿景,我们的直播访谈将通过FM100.3嘉定区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和上海嘉定app客户端、“上海嘉定”视频号音视频同步推出,期待您的关注。本次活动由上海农商银行、嘉定城发集团特约支持。今天的访谈将聚焦嘉定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有请访谈嘉宾:嘉定区生态环境局局长范丽超,掌声有请。
  • 主持人:
    范局长您好,欢迎做客我爱我嘉民生访谈。
  • 嘉宾:
    田蜜老师好,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 主持人:
    收官“十四五”启航“十五五”。“十四五”以来,我们嘉定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都做了哪些工作?首先通过一个短片来告诉大家,再展开今天的访谈。
  • 主持人:
    范局长,2分钟的片子浓缩成一句话,就是让“嘉定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我们深深地感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嘉定建设,事关发展、更事关民生。
  • 嘉宾:
    是的,田老师,我们生态环保人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像田老师刚才您说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是我们最基本也是群众最期待的生态福祉。 那么“十四五”期间,我们的愿望是否阶段性的达成了呢?我想,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大气方面,2020年我们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是32微克/立方米,设定的“十四五”目标是30微克/立方米;2021年-2024年,年均分别为29、27、31和31微克/立方米,今年1-7月为31微克/立方米,从这起伏的数据可以看到要攻克大气污染这个难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始终在努力;水方面,相对而言表现更突出一点,2020年,我们水环境国市考断面优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是47%,2023、2024年连续两年创历史地达到100%,也就是国家和市在我们区内17条河上设置的21个断面全部达到了优Ⅲ类的水质。 除了数据的真实记录外,我也相信大家都感受得到,这些年来,生态环境发生的实实在在变化:推开窗,迎接你的是蓝天白云的“水晶天”;走在路上,两侧绿树成荫,走几步就会有特色的街边绿化小品,春暖花开的时候,还能感受“莫奈花园”般的美景;漫步碧波荡漾的河水边, 轻柔的风携花香草绿而来,真是“碧水蓝天共一色,繁花绿树两相宜”。这些点滴的变化,正是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
  • 主持人:
    生态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确息息相关,那市民的真实感受又不是如何呢?今天我们不妨通过市民真实感受来倒推过去几年嘉定生态环保部门做的工作,现场的朋友谁首先来分享生态环境变化的真是感受?请举手示意我。
  • 市民代表1:
    范局长好!我住在塔城东路,家旁边就是环城河。我前几天傍晚我路过,晚霞照在河面上金灿灿的,突然一只白鹭“扑棱”一下从水面掠过,那画面美得哟!说真的,现在这种景致太常见了,河水清了,岸边也干净,又回到了小时候“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样子,跟前几年比真是天差地别!
  • 嘉宾:
    这位市民说的我也特别有感受。我就住在嘉定新城紫气东来公园附近,晚上散步,走过门口的小河,看着艳丽的晚霞倒映湖面,我都忍不住拿起相机拍照,感觉这就是生活中的“小确幸”,也有种深深的欣慰感。 当然我们身边的河不是每条都这么美好。嘉定有条西虬江,长约 18 公里,从封浜流经真新、江桥,再进普陀区。2020年以前这河水质很一般,边上有个城中村,有些人图方便,直接往河里排洗菜水、洗衣服水这些,周边居民意见很大,我们时常会接到“黑臭”的投诉。我们在西虬江-华江公路桥设了个水质考核断面,2018-19年的时候,水质还是劣Ⅴ类。后来我们一点点排查通往河道的排污口,原有的雨水排口,私设的排口等,然后一个个整治,减少了污染物,水质也一点点好起来,到2023年同一个位置,水质监测出来已经达到了Ⅲ类。
  • 主持人:
    范局长,刚刚您提到的一个个整治排污口,这个是什么?
  • 嘉宾:
    有句话我想大家有可能都听过,就是“水的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整治排污口就是生态环境系统最近正在实施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通过倒逼岸上污染源治理来实现水质的改善。 2021年起,我们组织技术团队对全区近2000公里河道进行全面排查,找出来了5万多个排口,不过大家放心,因为我区的污水纳管率已经达到99%,所以这里面主要是雨水口、种植业退水口、封堵或废弃排口(分别占48.9%、17.6%、17.5%),当然其中也会有一些问题排口,比如疑似雨污混接的雨水排口、污水直排入河的排口,经过溯源排查,有近4000个问题排口,计划分3年整治完成,目前已经整治2100多个。 对疑似雨污混接的雨水排口,结合雨污混接改造,全面分流雨水和污水;对于污水直排的排口,则是“应纳尽纳”,必须实现污水纳管,通过市政管道里面统一送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每个排口整治后会组织验收,必要时邀请专家指导,确保整改到位。我们的目标很明确——管住每一个排污口,从根子上保护好河道水质。
  • 主持人:
    说到水,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也许大家和我一样好奇,这河道里的水和地下流的水是一回事么?河道的水我们看的见,那咱们嘉定的地下水怎么样,和河道水一样变好了么?
  • 嘉宾:
    河道的水我们一般叫地表水,地下流的水是地下水,这水虽然是相通的,但门道却不一样。地表水我们更加关注看的见的东西,比如水是不是清澈,河里是不是有鱼有虾。地下水呢,藏在地下,我们看不见,得靠专业的检测,才能知道好不好。 2021年,生态环境部在我区设置了两个监测点位,一个在马陆镇,一个在工业区,监控着我区地下水。马陆点位是在林地里,工业区点位特别有意思,是装在村民家里的(如图),打了一个井,平常是锁起来的,不能用,生态部的人会过来采样监测,然后把情况反馈给我们,所以这个数据是最权威的。从这几年反馈的监测数据来看,我们嘉定地下水总体是不错的;市里也对我们设置了网格化的监测点位,工业区陆渡村今年还成为了全市地下水II类水质重点保护的区域。 当然,我们自己也设置了很多点位,定期对地下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判,一旦发现异常马上溯源调查。此外,我们在每块住宅用地出让之前都会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调查,来确保每块地的土壤和地下水都安全可控,让老百姓可以安心居住。
  • 主持人:
    水环境改善的背后原来有这么多故事……关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在过去的五年间市民朋友还感受到了哪些变化?直播前,嘉融媒记者也走上街头现场采访大家的“真情实感”。请看短视频。
  • 主持人:
    最近天气真好啊!每天出门看到蓝天白云,心情都特别好。不过我发现个奇怪的现象,明明看着是“水晶天”,手机上的空气质量预报却显示有污染。想请教一下:咱们嘉定现在的空气质量到底怎么样?这种看着很蓝的天为什么还会有污染提示呢?范局长。
  • 嘉宾:
    说到这个,其实我们也非常头疼。有心的观众其实会发现,从前我们污染的因子主要是细颗粒物PM2.5,但随着PM2.5的逐步降低,现在这背后的"元凶"变成臭氧了。臭氧在我们周围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平流层的臭氧,也称为高空臭氧,它们聚集在大气平流层形成臭氧层,就像地球的“天然防晒霜”,帮我们吸收有害的紫外线。
  • 主持人:
    也就是说,高空的臭氧是保护我们的。
  • 嘉宾:
    对的,但还有一种臭氧,是在对流层,是靠近地面的臭氧,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首先,它们不是天生的,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比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而且这个化学反应特别喜欢高温,天气越晴朗、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这些污染物更容易转化成臭氧,尤其是在午后到傍晚这段时间,太阳辐射最强,臭氧浓度往往达到峰值。所以即使我们看到的是蓝天白云,但臭氧却是超标了,形成了污染。像今年,热的又早温度又高,所以今年的臭氧污染出现时间提前、影响范围更大,我区臭氧污染日已达25天,而去年同期只有6天,整整激增了450%,让我们很是无奈。
  • 主持人:
    高温看来越来越难避免,那我们会采取些什么措施来应对这样不利的污染形势呢?
  • 嘉宾:
    臭氧形成有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有污染物,一个是高温。高温我们没办法控制,那我们只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为了对抗臭氧污染,我们正在开展夏季臭氧污染攻坚行动,努力减少和臭氧生成密切相关的污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主要是两点,第一要抓住重点排污企业,防止偷排漏排,装在线监测,用“数据”24小时盯牢;第二要管住移动源排放,比如汽车尾气。
  • 【第二部分】:
    生物多样性、环保π课堂
  • 主持人:
    我曾经策划过一期访谈节目《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这件事你不能缺席》,缘于我看到了一篇很可爱的微信推文《嘉定区首次开展大型真菌调查》,变色龙裸伞、雅典娜小菇。配上小巧灵秀的彩色照片,我突然感慨这些可可爱爱的生物与我们生存在同一个空间,那这个调查是我们生态环境局做的,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呢?
  • 嘉宾:
    2024年起,为了积极响应全球和国家的生态保护战略,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具体要求,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生态敏感区(如长江入海口),所以率先启动了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调查,就是为了摸清城市生态“家底”,从而制定科学保护策略,履行国际承诺。我区也是第一次开展全面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经过一年的努力,已经完成外业调查和内业鉴定工作,目前正在编制最后的调查评估报告。
  • 主持人:
    那么,在生物多样性调查最终结果公布前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方便在这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 嘉宾: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收获可谓是非常可观的。我都想不到,原来我们身边生活着这么多的可爱生物。目前已经记录到陆生生物1000余种,水生生物200余种。而且还发现了不少重点保护物种。陆生生物中,发现了国家重点保护物种35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黄胸鹀(wú)(如图)。他又称“禾花雀、黄胆”,是一种小型鸣禽,远看和我们常见的麻雀比较像,但是他胸部是黄色的,腰部是栗红色的,翅膀上还有白斑,近看的话比麻雀漂亮多了,也许就是因为太漂亮,被过度捕猎,目前是受法律保护的濒危物种。它是是典型的迁徙林鸟,每年春季从南方迁徙至北方,我们调查团队2025年春天在嘉北郊野公园发现的,他们经过嘉定大概会停留1周时间,会在这里食用麦粒、草子等,为后续迁徙积累能量。这是我们嘉定发现的唯一一个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 主持人:
    我很好奇,有没有首次在嘉定发现的物种?
  • 嘉宾:
    有的,比如:2025年2月我们在浏翔公路以东的娄塘河段发现了小口小鳔鮈(biào jū‌)(如图),这是该鱼类在上海的首次记录。小口小鳔鮈是一种小型的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水域,成体很小,一般就在5-6厘米左右,这个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对溶解氧含量和水质洁净度很敏感,水温适应范围在15-28℃之间,他的出现可作为水体环境改善的指示物种,所以这一发现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嘉定水生态环境的‌‌稳步改善,也表明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也是非常有助于种群恢复。还有细背侧刺跳甲(如图),是一种小甲虫,也是上海的记录物种。此外北方狭口蛙(如图),和青蛙相比体型格外小,体长不超过5厘米,头小,体型圆,不善于跳跃,多爬行,平时很难见到它的踪迹,这次也是第一次记录到它来嘉定安家。
  • 主持人:
    这些新物种的发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嘉定生态环境的优化。保护生态环境实际上需要共治共享才能够实现。我们生态环境局不仅担负着环保治理,还承担着环保理念传播者的身份,我们会怎么去传播、去宣传呢?
  • 嘉宾:
    我们做过很多事,依托社区、院校等平台,开展未成年人环保科普课程,也多次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校的环保宣讲团成员和我们的宣讲老师开展交流指导。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个我们今年5月份和区教育系统合作成立的一个新的环保宣传品牌,生态环境保护科普进校园项目,名字也很好记, 叫“环保π”。
  • 主持人:
    “环保π”这个名字很新潮,有什么特殊寓意吗?
  • 嘉宾:
    这个名字是我们深思熟虑之后选择的。一方面,“π”谐音“派”,就是我们是“环保派”,能够让人立刻理解课程方向,提高孩子们对环保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借用数学符号π的无限概念,象征环保事业的永续性。我们局里一群年轻又有活力的生态环保人想出了“π”这个词,我觉得特别好。年轻的环保人,开创了年轻的环保π时代,让我也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今年以来,我们“环保π”课程已经完成7次授课,受众超350人次。
  • 主持人:
    今天我们“环保π”第一期实地研学课的带队老师——来自交大附中附属嘉定洪德中学的方海羽老师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课程体验可以请他来分享一下。
  • 市民代表2: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受邀担任"环保π"首期实地研学课的带队老师。本次课程中,我们与数十名学生一同前往伟翔环保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开展实践学习。 课程内容是了解电子废弃物的回收与再生。包括介绍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流程等等,其中重点以动力汽车电池回收流程为案例,系统展现国内外电池循环再生的前沿技术与典型实践。 课程现场还设置了丰富的互动环节,包括电子废弃物拆解实演和循环再生产品展览,这些内容深受孩子们欢迎,并且与学生在国家课程中的很多知识有紧密联系,比如化学、物理、地理、道德与法治等等学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学生心中具象化了。同学们都表示会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生活,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里,增加责任担当意识,主动践行环保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
  • 主持人:
    很多网友都在评论里表达了想要一同参与的意愿,之后我们生态环境局还会有类似的实践课程提供吗?又该如何报名参与呢?
  • 嘉宾:
    暑期期间,我们本来想先开设一场实践课探探路,但当时在学校报名时一秒抢光,让我感觉“亲子环保行”大有可为,所以我们准备面向公众再开一场“环保π”课程。大家可以关注“嘉定环境”公众号,直播后会放报名链接,有15个名额,欢迎大家报名。
  • 主持人:
    观众朋友们可以关注“嘉定环境”公众号,届时及时点击报名链接就能参与到范局长为我们加推的"环保π"实地研学课啦。好的节目进行到这里,我们稍事休息一会回来。
  • 【第三部分】:
    优化营商环境、检查码、生态损害赔偿
  • 主持人:
    范局长,在这向您坦白,其实我也关注了“嘉定环境”微信公众号,也是小小粉丝一枚。我曾经浏览到我们生态环境领域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宣贯会,原来在我们这个领域也有很多的惠企政策?
  • 嘉宾:
    是的,大家对环保的第一感觉就是“执法”,但其实我们是非常关注经济发展和企业感受度的,还有很多优化营商环境的惠企政策。比如,很多企业最烦心环评手续,其实现在已经“简了又简”,大部分企业被豁免了,不用办理;少部分的企业还在审批名录里,那我们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减少企业负担。比如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环评+空间”改革,如果企业在“规划环评+建设环评”联动产业园区内,那么可以享受环评报告书降为环评报告表、告知承诺等优惠政策。今年有一家企业要申请国家补贴,但企业忽视了环评从报批到审批需要至少11个工作日(其中10个工作日的公示时间是法定公示时间,无法进行缩减),等他发现申报补贴需要环评手续的时候,时间只剩2天,如果按照正常的审批流程会错过申报补贴的时间,但幸运的是,这家企业位于联动园区,环评可以采用告知承诺方式审批,即来即批,最终帮助企业及时地申请了补贴。这也让我们感到这个政策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目前,我们嘉定区13个产业园区中仅6个纳入了联动园,我在这里呼吁我区尚未实施联动的7个园区进一步提高园区环境管理水平,争取早日纳入联动。关于联动园区的名单和具体的惠企政策,我们也将在公众号上进行宣传和推广,欢迎有意入驻嘉定的企业关注哦。
  • 主持人:
    为了绿水青山,对企业的监管的确不可以放松,但的确也有企业反应,频繁的检查有可能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那这里我们会如何平衡呢?今年我们在环保执法检查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
  • 嘉宾:
    目前,国家推出“检查码”,即执法人员在涉企现场检查时必须事先登记,取得执法许可,申请“检查码”,然后到企业现场检查时,向企业进行出示,这个二维码里包含了检查任务、检查内容及执法人员信息,企业可以通过扫码对执法整个过程进行评价,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执法检查目前都的“先赋码、再凭码检查、最后扫码评价”,这既是规范检查也是让检查更公开透明。“检查码”好处在于,不仅动态清理了一些不必要的检查事项,规范了执法流程,而且检查能合并就不重复、能联合就不多头、能非现场就不进企业,合理控制入企频次。今年,我们环保现场检查频次从3-4次下降为不超过2次,同比下降50%,企业满意率进一步提升。
  • 主持人:
    那我也有担心,这么大幅的减少检查会不会让人误解为监管放松,导致企业污染反弹?
  • 嘉宾:
    主持人不用担忧。减少检查频次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推行“检查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随意检查”问题。以前靠频繁检查找问题,企业烦、效率低,现在检查次数少了,但效率提高了。一个是我们按照企业“风险+信用”情况划分 ABCD等级,实施差异化检查,目前我区已有60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原则上以非现场监管为主。还有就是利用高科技了,用大数据筛查排污数据,再通过环境走航车、无人机、智能传感器等高科技设备的巡检,锁定疑似有问题的企业,再上门精准核查,基本“一查一个准”,检查效率提升近3倍。今年我们非现场执法占比从2023年的1.5%提升今年的17.3%,问题发现率从原有的20% 提高到39%,提高将近1倍。
  • 主持人:
    节目进行到这里,现场观众是否有问题向范局提出,请举手示意我。
  • 市民代表3:
    范局长,您好!我们知道企业环境违法会被行政处罚,比如罚款或责令停产。但我想问问,这种情况下企业还需要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吗?比如对受污染的环境要不要负责修复或赔偿?
  • 嘉宾:
    我们其实非常不希望看到企业有违法行为,但如果企业违法了,处罚只是行政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其尽快整改,最大限度的消除因企业的不合法行为导致的环境影响,并推动类似环境问题彻底解决。如果企业的违法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实际损害,那除了接受处罚,还得额外承担一个修复赔偿的责任(也就是生态损害赔偿工作)。 去年我区有家企业,擅自把数吨含油金属屑压块处理,场地没有防渗漏措施,废油渗进土壤,污染区域土壤和地下水均严重超标。那这个企业除了承担刑事和行政责任外,还得承担损害赔偿义务去治理和修复被他污染的土壤地下水,这就是“双重责任”。 到目前为止,我们启动了27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涵盖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所有案件都进行“损害赔偿磋商”,赔偿金额累计超过3亿,案件数量和赔偿金额均居全市前列。此目前在马陆镇、安亭镇和华亭镇建立了3个损害赔偿示范基地,今年五月我们还联合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在马陆镇建立了全区第一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暨公益诉讼”基地(如图),在里面设置碳汇林、法治宣传廊道、生态修复示范区三大板块,让损害赔偿修复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 主持人:
    好的。对于嘉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这个话题,市民还有哪些建议、期待?未来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 【第四部分】:
    其他(无废城市、碳普惠)
  • 主持人:
    刚刚街访视频中,市民朋友们畅所欲言,描绘了对美丽嘉定未来的期盼,在座的市民朋友也一定有所感触,如果有问题或建议的话,可以现场提问。
  • 市民代表4:
    范局长,您好!说到城市建设,近几年经常听到“无废城市”的概念,嘉定这几年 “无废城市” 建设也很火热,我们想知道都有哪些新变化?
  • 嘉宾:
    “无废城市”建设,主要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低碳化。 在减量化方面,比如上汽大众新能源工厂,通过技术革新,持续推进环境友好的材料的使用,把原来随包装袋一起处置的导热胶挤出来再用,减少危废还省原料,真正做到绿色生产。 在资源化方面,比如对危险废物,以前必须去烧掉或者填埋,废钱废功夫不说,还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现在我们对一部分危废,形成了“点对点”利用的模式。简单说一家厂产生的危废变成另一家厂生产的原料,形成闭环,既省钱又环保。例如,我们一家企业将汽车底盘制造产生的含油铝屑,运到另外一家企业与铝锭等原料一起熔炼利用,形成铝合金产品。 在无害化方面,我们建了不少“硬屏障”。比如外冈镇的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利用项目,采用了在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水平的全新工艺进行焚烧,不仅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在焚烧污泥的同时还能利用余热进行发电。他们去年无害化处置了6.8万吨污泥,累计绿色发电超1200万度、向电力系统上网供电近400万度,足够1000个四口之家一年的用电量! 低碳转型方面,我们形成了“特色矩阵”。比如说嘉定的氢能港占了全市八成的氢能汽车产能,远香湖那边建了慢行系统,新造的民用建筑全部都是“绿色建筑”等等。 今年3月30日“国际无废日”,我们发布了嘉定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蓝皮书(2021-2024年)》,描绘了这四年来我们嘉定无废建设的点点滴滴,我们还为蓝皮书制作了视频,大家可以在“嘉定环境”公众号上观看!
  • 主持人:
    再来关注一下网络平台网友提问。再来关注一下网络平台网友提问。
  • 网友提问1:
    范局长,您好!我们也想为 “无废嘉定” 出份力,平时能做点啥呢?
  • 嘉宾: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各位市民朋友愿意主动参与“无废嘉定”建设,这让我们特别感动,特受鼓舞!其实“无废”离大家的日常生活很近,要参与也非常简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在每天扔垃圾的时候做好分类,就是对无废建设最好的支持和参与。类似的还有在买菜时候带好布袋,点外卖的时候选择“不要餐具”,这些小事,积少成多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另外,我们也会经常搞一些无废的活动,除了刚才提到那些以外,还有“无废迎新跑”、“无废环湖赛”等一系列“无废赛事”,还有旧物置换、废物改造DIY等,大家都可以积极参与。
  • 网友提问2:
    最近听说坐地铁、骑共享单车都能攒积分换福利了?
  • 嘉宾:
    没错!这就是现在超火的"碳普惠"。6月25日全国低碳日这天,上海正式推出了这个叫“碳普惠”的新玩法。只要动动手指,日常的绿色出行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福利!而且啊,这个‘碳账户’最妙的是——你不用刻意改变生活习惯,该坐地铁还是坐地铁,该骑单车还是骑单车,系统自动帮你算积分。据说现在已经有13万市民‘躺赚’了4万多吨减排量,相当于种了200多万棵树!企业可以把大家兑换后的个人碳积分重新打包,变成“减排资产”在碳市场进行交易。具体操作的话可以打开“随申办”APP或小程序,搜索“碳普惠专区”,进入“上海碳普惠”平台后,实名认证,开通碳账户,授权场景后,践行低碳行为,积攒的积分就可以兑换权益了(如图)。
  • 【尾声】:
    结尾
  • 主持人:
    节目渐近尾声了,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关口,建设“美丽嘉定”,未来我们怎么谋划?
  • 嘉宾: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编制之年,我们将以全面推进美丽嘉定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美丽嘉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十五五期间,我们将重点从污防攻坚、绿色发展、环境安全、现代治理和合作协作5大方面着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最基本的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不断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把我们这座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老百姓共享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
  • 主持人:
    再次感谢范局长的精彩分享。下期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