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嘉”2025民生系列访谈—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场

  • “我爱我嘉”2025民生系列访谈 :
    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方云芬
  • 主持人:
    各位听众、观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主持人品洁,收官“十四五”、启航“十五五”,这里是“我爱我嘉”2025民生系列访谈融媒体特别节目的直播现场,我们的节目将展现“十四五”期间嘉定在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人本价值方面的具体实践与显著成效,谋划“十五五”嘉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举措和目标愿景,我们的直播访谈将通过FM100.3嘉定区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和上海嘉定app客户端、“上海嘉定”视频号音视频同步推出,期待您的关注。本次活动由上海农商银行、嘉定城发集团特约支持。今天我们将聚焦是嘉定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有请访谈嘉宾: 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方云芬
  • 主持人:
    欢迎方主任,也欢迎大家来到‘我爱我嘉’2025民生系列访谈现场!今天我们的关键词是‘健康’,今天节目,我们会和方主任一起,带着大家的‘健康账单’,一起看看这些年的‘医疗获得感’。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看看嘉定医疗这些年的“发展足迹”。
  • 第一部分:
    十四五期间医疗资源
  • 主持人:
    看完刚才的先导片,真是让人感慨——从市级大医院的落地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升级,这些年,咱们家门口到底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新医院?那些曾经盼了又盼的医疗资源,如今是不是真的走到了身边?
  • 嘉宾:
    “十四五”期间,嘉定区的医疗资源配置不断增加。 除了短片里提到的市级医院、区级医院建设项目,我们还新建了外冈、徐行、安亭方泰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分中心。 短片里也提到了每千人口的医生数、护士数和床位数,十四五期间都有了较大增幅。特别是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7.07(增长81.28%)。老年护理床位达到4500余张,比十三五末增长了90%以上,基本解决了“十三五”期间老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的状况。
  • 主持人:
    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瑞金医院嘉定院区二期陆续落地启用,是嘉定医疗的“重头戏”。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启用后,这些新医院带来了哪些变化?我们老百姓可以享受到哪些新的医疗技术和资源?
  • 嘉宾:
    市级医院的新增和扩建,市民直观上感受到的是家门口市级专家的选择多了,特别是对疑难重症的就医选择多了。 瑞金医院嘉定院区(二期)重点打造急危重症救治、心血管疾病、胃肠肿瘤、疑难危重呼吸系统疾病及甲状腺疾病五大示范性诊疗中心,瑞金医院拥有国产的首台质子治疗系统,能治疗30多个癌种。 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2024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中医特色浓厚、临床科室齐全,医院的专家特别是6位上海市名中医均有在嘉定院区坐诊,大大方便了嘉定居民。 
  • 主持人:
    这些市级医疗资源的落地,确实让嘉定居民看病更方便了。不过大家可能会好奇,有了这些“大牌”医院坐镇,咱们区级医疗能力会不会跟着水涨船高?
  • 嘉宾:
    这几年,4家区级综合性医院,包括区中心医院、南翔医院、安亭医院、江桥医院分别在仁济、瑞金、市一医院的支持下,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按照“同质化建设、差异化发展”原则,均打造成了区域性医疗中心,医疗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并且各具特色,逐步完成了五大中心建设,就是: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引进培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满足百姓就医需求。比如,区中心开展机器人手术治疗,区江桥医院依托市一资源,配备先进完善的眼科设备,为白内障患者提供优质诊疗。
  • 主持人:
    听完您的介绍,感觉太好了,区级医院的能力大大提升,真正可以实现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关于在家门口看病,大家这两年的感受有没有什么变化?或者我们群策群力,有什么好意见吗?现在有没有朋友想分享的?
  • 观众提问1:
    医院推出的各种便捷方法,但对老年人来说,很难搞得清,用得上。象我妈,去医院还是传统的窗口排队挂号、付费。有时看着别人一会儿就办好了,也急在心里。医院对老年人现在有什么更优待的政策吗?
  • 嘉宾:
    我们一直关注老年群体就诊体验。这几年一直在就诊环境改善和流程优化。在公共区域,增加座椅,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等。推行“五优先”服务(即优先挂号、就诊、化验、检查、取药);在门急诊区域保留传统的人工挂号及现金支付窗口,在各种智能机器设备前(比如自助挂号、检查检验报告打印、电子发票打印等等)安排志愿者为老年患者手把手指导操作。
  • 主持人:
    从优化门诊布局到对特殊群体贴心服务,不过大家都知道,面对急症时,“时间就是生命”,尤其体现在急诊急救上。咱们嘉定在打通这条“生命通道”上,有没有什么发展?
  • 嘉宾:
    十四五期间,我们急救中心的急救车辆由55辆,增加至64辆,增加16%。2024年,120正常派车响应时间为10分29秒,提前达到十四五末响应时间低于12分钟的建设目标。 我们不仅考虑要送得快,还要送到医院后,能治得及时。所以,自2022年起,急救中心参与各区域性医疗中心“五大中心”建设(刚才提到过的),联合打造贯通“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的“大急救”序贯医疗模式。 优化调度、救治、转运各环节。比如:对危重病患急救过程中,急救车没到现场期间,急救医生会通过电话远程提供专业的自救指导;病患上车后,随车医生保持与医院的沟通,让医院了解病情,提前准备;到院后,直接进行抢救。 急救中心不断加强急救人员技能培训。2025年1月至7月底现场心肺复苏成功20例,复苏成功率较2020年提升150%。
  • 主持人:
    与其生病后治病,不如平时多防病。所以想问问咱们嘉定在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方面的整体情况如何?
  • 嘉宾:
    在公共卫生方面,“十四五”期间,嘉定区政府给予了强有力的投入保障。标志性的就是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嘉定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于2024年9月投入使用,是一幢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血液保障和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功能的大楼。大楼启用,标志着全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新的疾控中心,在疾病防控能力方面也有长足发展,仅疾控中心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就从可检测参数从原来的585项增至1122项,极大增强了公共卫生事件的“一锤定音”的研判能力。 我们正在加紧部署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全部医疗机构投入使用后,智能预警全面升级,早期主动发现和报告各类传染病的预警能力将大幅提升。 同时,我们还组建了200人的基层传染病应急队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全新启用的血站采用最新血液分离技术、智慧血库,献血环境也大大改善。随着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能力的提升,临床用血矛盾逐步凸显。这里也是期望我们有更多市民朋友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更多不可重来的生命, 此外,我们也多方搭台开展健康科普宣传,让市民有更直观的参与体验。在我们公共卫生综合大楼里,特别规划布局了嘉定区市民健康促进中心,目前已面向市民开放预约参观。场馆内设置了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防治、健康生活四大基石、六大健康主题区等,不仅有丰富的展示设备,更有智能健康设备、VR互动游戏,向市民全方位普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此外,依托市民健康促进中心平台,我们根据我“嘉”系列特色并借鉴“地球一小时”的理念,创设“我嘉健康1小时”品牌,倡导每天1小时健康管理,更好引导市民积极参与,主动关注健康,让大家都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主持人:
    从硬件升级到服务优化,嘉定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确实让人振奋。那么在“十四五”期间,大家对于嘉定的卫生健康发展都有哪些感受呢?节目开始之前我们也走上街头进行了采访,一起来看看大家怎么说。
  • 第二部分:
    医疗服务
  • 主持人:
    看完刚才的街头采访,能真切感受到大家的体验——医院多了、配药方便了、医生的科普也更接地气了,这些变化就藏在日常就医的点滴里,您之前提到通过市级资源带动区级医院发展,能不能再具体说说,这些优质资源是怎么真正“扎根”到社区、落到咱们老百姓日常看病配药、问诊就医的细节里的?
  • 嘉宾:
    我们希望将更多优质专家资源精准输送到社区一线,在社区开放专家门诊,切实解决大家“看专家难”的问题,让大家在社区就能便捷获得与上级医院同等水平的专家诊疗。现在,大约安排专家3百余名市、区级专家,每个月下沉。 我们推进医疗集团内部的常用药目录一致,社区的药物目录尽量与区级医院保持一致。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常用药,社区基本都能配到,不用来回折腾跑,省钱又省心。
  • 主持人:
    专家下沉、药品对齐,这些细节都是实实在在的便利。那么在日常就医过程中,大家感受如何呢?或者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趁这个机会提问的?都可以举手示意。
  • 观众:
    刚才主任讲到每个月都有专家下沉,那到哪里可以查看门诊信息呢?
  • 嘉宾:
    大家可以关注 健康嘉定 和上海嘉定的微信公众号。每个月底,都会发布下个月全区的下沉专家门诊的安排。当然,如果你关注某一家医院的,也可以到这家医院的公众号上查询。 
  • 观众:
    我现在看新闻,感觉现在中医治疗很火,想知道我们嘉定现在有哪些特色中医,可以去哪里看到这些特色中医?
  • 嘉宾:
    近年来,我们努力将社区打造成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不断拓展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同时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比如江桥社区-小儿厌食、安亭社区-中医妇科、马陆-中医皮肤科、外冈社区-干眼综合征、南翔社区-蛇串疮(带状疱疹)、菊园社区-失眠等,我们每个社区都拥有自己的“中医名片”。  另外,我们积极引入名家流派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中心坐诊,形成“一社区一流派一特色”。如在徐行社区可看到上海市名中医曹烨民主任及其团队专家(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在糖尿病足);在安亭等社区可看到上海市名中医、蔡氏妇科流派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黄素英主任或其团队专家(尤其擅长不孕症、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在南翔社区可看到上海市名中医、“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吴耀持主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一号难求的名中医。
  • 主持人:
    比如普通市民能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参与其中,既能学到养生知识,又能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去年我们的中医夜市可真是火啊!
  • 嘉宾:
    确实,中医药文化要“活”起来,关键要和百姓的生活融合起来。我们常说“中医不是古董,而是生活”,在嘉定,中医药正以年轻化、时尚化的姿态走进市民的日常。 比如去年我们打造的“杏林国潮”中医夜市,就是让传统“出圈”的生动实践。在州桥老街、永盛里这些网红打卡地,市民可以品尝特制的特色茶饮、茯苓蛋糕这样的“养生潮品”,体验耳穴埋豆、艾灸、刮痧等特色疗法,甚至跟着90后中医师学习八段锦。一场活动线上线下吸引上万人参与,说明年轻人不是不爱中医,而是需要更潮的表达方式。
  • 主持人:
    其实咱们嘉定的中医药底蕴特别深厚,从老一辈信赖的针灸推拿,到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国潮体验,一直都在与时俱进。
  • 嘉宾:
    是的,我们更注重让中医药文化“下沉”到生活场景:在社区,“杏林文化疁城行”2021年至今已开展600多场活动,阿姨妈妈们学会制作乌梅汤、祛湿健脾茶等中药茶饮调理身体;在学校,孩子们通过种植中草药、制作香囊,从小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写字楼,白领们午间跟着直播练“办公室经络操”,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托天、拍八虚,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能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又能达到适度运动量,被网友称为“中国式瑜伽”。 (中间加中医药香囊等介绍)  我们希望用年轻化的方式让传统破圈,突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有位家住杨浦区的市民,特地赶来参加我们区中医院的市民夜校中医课,他说“学经络穴位比敲代码更能缓解职场焦虑”。现在像他这样的“中医粉”越来越多,喜欢药膳的不只有银发族,更多了捧着“养生茶饮”的年轻人——这也让我们看到,当中医药变成触手可及的“健康伴侣”,文化传承就有了最持久的生命力。未来我们会继续用“接地气”的创新,让中医药从古籍里走出来,变成餐桌上的药膳、手机里的养生操、孩子们口中的草药童谣,真正成为流淌在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健康基因”,让中医真正可感可及。
  • 主持人:
    从专家下沉到中医惠民,嘉定的医疗服务确实越来越“有温度、有精度”,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传承了传统文化,相信居民的获得感会越来越强。节目进行到这里,我们稍事休息一会回来。
  • 第三部分:
    社区服务能力提升
  • 主持人:
    欢迎回来,这里是正在直播的我爱我嘉2025民生系列访谈的直播现场,今天我们关注的主题是嘉定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本节目由上海农商银行、嘉定城发集团特约支持。在刚刚的节目时间里,方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医疗资源升级、中医惠民等发展情况,我们再来看看现在今天还有朋友想提问的吗?
  • 现场提问:
    以前生病宁可跑远路挤大医院,也不太信社区医院。总觉得设备旧、医生水平一般,怕耽误事。但前段时间一直咳嗽,下大雨不想跑远就去了家门口社区医院,本来想只配个药,结果很意外,CT都能做了。不过,设备是新的了,那社区医生的诊断能力和经验跟得上这些设备的进步吗?比如看了CT片子,判断得准不准?遇到复杂点的情况,能不能及时识别、该转诊就转诊?
  • 主持人:
    老百姓最关心的“家门口看病”这件事,大家发现,社区医院的变化特别大,不光能看的病多了,连设备都赶上大医院了。以前一些大医院才有的设备,现在家门口的医院也有了,这一块我们是不是也做了许多工作?
  • 嘉宾:
    是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一直是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目的是建立一个“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模式以及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梯度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也就是引导老百姓不要扎堆看病,这样病人感受度不好,医务人员感受度也不好,不同等级的医院,功能定位不一样,社区的功能是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康复护理。 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和大医院一样水准的检查和诊断,设备升级和信息联通是关键。我们在这块确实下了大力气: 一是大设备进社区,基础检查全覆盖。现在咱们嘉定区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配上了CT机。这意味着很多以前必须跑大医院才能做的检查,现在家门口就能做。 二是“拍片在社区,专家线上看”,我们建立区域性的“远程诊断中心”,有管心电的、看片子的、做检验的,还有看超声的。大家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拍个片子、做个心电图。这些检查结果,马上通过系统传到区级医院的诊断中心,经专业医师察看传来的片子,出具检查报告。我们居民基本上在24小时之内,就能在社区拿到诊断报告。 这套模式,既让大家少跑腿、少排队,又保证了诊断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真正实现了“检查在社区,诊断同质化”。
  • 主持人:
    是的。社区医院不仅地理位置选得贴近居民。现在新增了专科服务,也非常受欢迎。方主任,我自己就发现社区也能看牙了,不用再扎堆去区级医院排队了。
  • 嘉宾:
    是的。看牙难一直是居民反映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些年在制度设计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一是针对社区口腔医生紧缺的问题,我们实施口腔医生“区管镇用”模式,就是把编制给到牙防所,由牙防所招录的口腔医生下派到各个社区。二是开展社区口腔诊室标准化建设。在配备X线口腔牙片机的基础上,逐步配置了更高级的全景牙片机,甚至是口腔CBCT设备。能诊治的疾病种类明显提升,可以补牙、拔牙、洗牙,做根管治疗等,这是基础服务。部分社区还能镶牙,未来,我们也考虑根据大家需要,探索开展像孩子牙齿矫正(儿童正畸)这样的项目。三是由区牙防所实施一体化管理,促进服务同质化、管理同质化。目前,社区口腔服务量明显增加,也说明老百姓对自身健康也越来越关注,这块工作我们还在持续用力中。
  • 主持人:
    效率上去了,社区能看的病是不是也更多了?比如上班族下班晚,或者家里有小孩的,社区医院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吗?
  • 嘉宾:
    是的,效率提升只是第一步,我们更重要的目标是让社区医院“能看更多病”“服务时间更灵活”“配药更方便”,真正满足像上班族等不同人群的需求。 一是能看的病种大大增加。我们全面推广应用社区基本病种清单,平均每个社区医院能看的常见病有140多种,覆盖了绝大部分(超过85%)居民日常的看病需求。 二是延长服务时间。所有社区医院都开了“夜门诊”,方便上班族看病。所有社区也都开了儿科门诊,孩子头疼脑热,家门口就能看。 三是慢性病管理和特色服务全面覆盖。每个社区都有专门的“糖尿病、高血压管理中心”(MMC门诊),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指导”(3+X门诊),一些小手术(比如切个小囊肿)、以及像PICC管维护、伤口造口护理这些专业护理,现在社区也都能做了。 四是家门口配药,省心又省力。社区能配的药种类更多了,很多以前要去大医院才能开的慢性病药,现在社区也能配到。还有一些社区暂时没有的药物,医生还可以通过延伸处方,直接从合作的区级医院调药,或者通过互联网配药送到家。 五是社区住院问题。目前,社区病床不再主要收老年护理病人了,而是主要治疗康复病人。主要收治上级医院下转需要连续治疗康复等患者。上级医院专家会定期来社区查房、指导。万一病人情况有变化,社区医生还能立刻联系转回上级医院;等病情稳定了,再转回社区继续康复治疗。这样就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顺畅流程,既方便居民,也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社区能看的病种多了、门诊时间更灵活,连住院服务都在升级,确实让居民感觉到“小病在社区”越来越方便。不过大家可能还有个疑问:如果这病社区看不了,我还要再去大医院。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去大医院?这个衔接会不会顺畅?还有就是有些热门专家号难抢、大医院检查排队久这些问题,咱们社区能不能帮着搭个桥、破个题呢?
  • 嘉宾:
    这个就要讲到分级诊疗的制度设计了。大家到社区首诊,如果需要转诊上级医院,咱们社区医院确实能帮大家“搭个桥”“开好路”,让转诊大医院省心又省力,不必担心的“转诊难、挂号难、检查排队久”问题。核心就是两件“法宝”: 一是家庭医生手里有上级专家“优先号”。去年初,上海市大力推进上级医院号源下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二三级医院门诊号源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上级医院50%的号源提前5天给到社区。这意味着,一些平时得靠“秒杀”的热门专家号,通过家庭医生就能预约得到。 二是家庭医生可直接约上级医院的“难约检查”。像做CT、核磁共振(MRI)、胃肠镜这些检查,在区级医院往往要预约、排队等待。现在家庭医生如果认为需检查,可以直接帮大家预约好具体检查项目和检查时间。大家只需要按预约的时间,直接去做检查就行。 所以,家庭医生其实是个“金钥匙”,无论是想找大专家看病,还是需要做重要检查,找您的签约家庭医生,他们能帮您优先预约,让转诊之路更顺畅、更高效。 
  • 主持人:
    节目聊到这里,我们也来看一看线上网友的一些互动?大家有哪些问题吗?
  • 网友1:
    刚才提到的市民健促中心,我也想带孩子去,请问怎么预约?
  • 嘉宾:
    目前,我们已经开放了市民团体和个人的预约通道,周二至周日(周一、国定节假日闭馆)。关注“健康嘉定”公众号,进入“场馆预约”入口,根据需求选择“个人预约”或“团体预约”。目前开放时间是,周二至周日 上午9:00-11:00 下午14:00-17:00(周一、国定节假日闭馆)。
  • 网友2:
    我们家孩子平常不是斜躺,就是翘脚,做作业喜欢趴着。我总觉得他有点高低肩,我担心是不是脊柱侧弯。我们嘉定有啥好的请问去哪里看?
  • 嘉宾:
    确实,现在脊柱侧弯已成为继肥胖症、近视之后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很多孩子因为坐姿或者站姿不良引发脊柱侧弯问题。因为青少年脊柱侧弯发病时不痛不痒,所以家长如果平常没有留意,往往不能够及时发现,而发病后如不及时治疗,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及心理的双重问题。目前,我们中心医院、中医医院和江桥医院都有脊柱侧弯专病门诊,家长可以带孩子过去检测,并接受专业的治疗。另外,现在青少年近视、肥胖、心理调节等问题也比较多,我们有4家社区建成了市级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VIMC),社区也开设了专门的“体重管理门诊”、心理门诊,我们希望能给孩子一套全方位的健康守护。 
  • 第四部分:
    信息时代的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
  • 主持人:
    方主任,在2023年当时民生热线中,当时介绍了嘉定市民凭一部手机在医院完成就诊的功能。现在两年过去了,嘉定的医疗服务数字化工作是不是又有新拓展。
  • 嘉宾:
    的确,这两年我们在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方面持续改善,主要是从信息联通、健康服务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完善功能。 一是进一步打通信息渠道。现在经过身份认证后,新增实时查询功能。凭手机,可以与医生同时查看到当天的检查检验报告了。以前是需要隔天才能看到。此外还可以查到自己近三年在区内各公立医院做的检查检验报告、体检报告(目前覆盖南翔、安亭和江桥医院,后续会纳入区中心医院和中医院)和出院小结,相当于市民可以随身携带自己的健康报告。 二是增加了陪伴功能。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账号内添加绑定亲属账号,帮助他们进行线上就诊预约等功能。开设了“云陪诊”功能,有绑定账号的亲属在医院就诊时,你可以随时了解他的行程,同步调看检查检验报告和付费情况,发现有需要询问的,可以再电话沟通,就象陪在病患身边。设计这个功能,就是期望能解决老年人上医院缺少陪伴而产生的某些问题。(目前覆盖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后续也会上线) 三是引入人工智能。我们上线了人工智能系统“嘉小康”,他可以全天候在线,听取你的问题,并根据语意内容来回答。“嘉小康”的加入,改变了过去只能用关键字触发答复的方式,把“手谈”变为“交谈”,让居民交流感到更加自然。 这些功能,我们已经加入到了微信公众号“健康嘉定”的医疗板版中,有兴趣的市民朋友,欢迎前往体验,并提出意见建议。
  • 主持人:
    主持人:相信这些举措会让更多嘉定居民感受到“数字健康”带来的实惠。对于未来嘉定健康卫生发展,大家还有哪些期待?我们来看视频。
  • 第五部分:
    十五五期间的发展计划
  • 主持人:
    看完了视频,大家对于未来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很多新思路,金点子!这些期待您接收到了吗?
  • 嘉宾:
    非常感谢我们的市民朋友们对我们卫生健康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当然也提到了一些目前我们做得还不是很到位,需要持续改进的工作(比如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就医指导,希望嘉定儿科资源更丰富一些,门诊预约能更加精准等等),我想,这也是我们嘉定卫生健康事业“十五五”期间要重点聚焦的发展方向,不断满足老百姓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
  • 主持人:
    启航“十五五”,未来嘉定的卫生健康发展板块的蓝图如何绘制?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 嘉宾:
    “十五五”时期是嘉定区卫生健康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医疗服务能级的不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构、生物医药创新等各种挑战与机遇。结合嘉定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城市发展目标,我们将聚焦基本实现卫生健康“五个现代化”【即健康服务普惠共享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强大的现代化、资源配置全域均衡的现代化、医疗能力更加优质的现代化及事业、产业和医学人文高度协调的现代化】,实施资源配置优化、医改深化提质、公卫体系强韧、健康服务普惠和事业产业协同发展五大工程,努力建成与现代化新城城市相适应,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规模适宜、布局均衡、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富有韧性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
  • 第六部分:
    结尾
  • 主持人:
    非常感谢方主任的分享,也再次感谢各位的收听和收看。明天的民生访谈是区市场监管局专场,尽情期待!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