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布日期:2007-01-27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区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贯彻“四个率先”总体要求和“汽车嘉定”功能定位,全面落实区第四次党代会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增加值550.0亿元,同比增长15.0%;

工业总产值1848.0亿元,同比增长18.0%;

农业总产值8.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0亿元(在地口径),同比增长15.5%;

外贸直接出口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合同外资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

财政总收入160.0亿元,同比增长9.0%。地方财政收入44.6亿元,同比增长4.5%;

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4%;

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区增加值比例为3.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1936.0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285.0吨以内;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增加值比例为3.0%;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下。 

提出上述目标的主要依据,一是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区的经济总量已经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有“汽车嘉定”功能定位的正确指引和“四大板块”的协调推进,发展方向比较明确。三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嘉定新城和轨道交通11号线的规划建设,将为我区新一轮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际汽车城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功能培育的转变,也必将对嘉定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现对主要预期指标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经济总量增长的预期目标

增加值预期目标为550.0亿元,同比增长15.0%。财政总收入预期增幅为9.0%,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为4.5%。近年来,我区经济在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质量和经济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更加坚实,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两个优先”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我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产业发展能级和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实现今年的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关于自主创新的预期目标

2007年,我区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增加值的比例为3.0%。确定这个目标,是为了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强化全社会对科研的投入,发挥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此,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抓好《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和《嘉定区推进科教兴市工作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聚焦创新基地、主导产业和知识产权战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进一步理顺机制,整合资源,促进张江高新区嘉定分区的发展。继续完善科技研发、风险投资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加大“小巨人”计划的扶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吸引创新机构和人才。

(三)关于工业、服务业的预期目标

工业总产值目标为1848.0亿元,增长18.0%。工业历来是我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具有雄厚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能。为此,要优先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嘉定工业区、汽车城产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集聚水平。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到2007年底,年产值3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4-5家。

按照在地统计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为165.0亿元,同比增长15.5%。现代服务业是我区“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的重点,要积极引进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优势企业。利用专项资金的导向、集聚作用,加快“曹安-西郊”综合商贸带、国际汽车城、嘉定新城核心区、轨道交通站点等重点区域的三产项目建设。加快房地产业、汽车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提升嘉定房地产业品牌知名度。做好州桥老街、安亭老街、新源路商业街等重点商业街区的业态规划,引进品牌商业。制定并实施嘉定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宾馆酒店业发展。

(四)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适度增长,重点在国际汽车城、嘉定新城、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为此,要加快上汽股份汽车工程研究院、舍弗勒研发中心、优化劳斯等研发项目的建设。扩建安亭污水厂,提高国际汽车城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嘉定新城建设坚持动拆迁先行,实施企业和农民住宅动迁,启动远香舫和南北周动迁配套商品房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推进裕民南路等7条道路、远香湖等5个水系项目、“紫气东来”绿化景观带等3个项目建设。坚持功能性项目先行,加快推进司法中心、东云街等项目建设。力争完成老城区“四路两河”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州桥和西门老街历史风貌区保护性改造,实现新老城区的良性互动。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段)确保年内结构贯通,同时加大站点综合开发的招商力度。优化区域道路网络,启动金昌路建设,配合市拓宽沪宁高速公路、曹安公路,贯通胜辛南路,实施嘉松北路、宝钱公路等路况整治。推进55.0公里二级污水收集管网和新城污水厂扩建工程,完成全区60.0%以上的农村河道整治。以“村村通公交”为目标,实现98.0%以上行政村通公交。配合国家和市实施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虹桥枢纽、外环线西延伸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五)关于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预期目标

外贸出口目标为60.0亿美元,增长15.4%,合同外资目标为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实现上述目标,要以完善项目评估准入机制为切入口,提升引进外资项目质量,提高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率,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世界500强企业、行业内龙头企业。引导外资投向嘉定新城、国际汽车城、南部综合商贸区、轨道交通站点等重点区域。探索无地招商、楼宇招商、集聚招商新途径。民营经济在规范中求发展,引导经济小区规范运作,使民营企业由数量型向高效、优质型转变。

(六)关于资源节约和环保建设的预期目标

根据我区“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综合能耗降低20.0%的目标,我区2007年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目标为降低4.4%。为此,要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强化能耗统计,梳理、跟踪和监督重点耗能大户,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不断降低综合能耗。积极推广运用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加大对新建建筑物的节能技术应用和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聚焦重点行业、企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试点。加强节能管理,促进水资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培育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及成果应用。

环保投入相当于增加值的比例目标为3.0%,根据市政府对“十一五”期间污染物总量的控制要求,2007年我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285.0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需控制在11936.0吨以内。为此,在确保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民间资本,加大对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继续推进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横沥河四期等综合整治工程,完成通洲浜等14.1公里黑臭河道的整治工作。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为抓手,继续加大对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实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0%。

(七)关于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的预期目标

在教育事业方面,完成教师进修学院易地新建,进一步提升公信教育内涵,积极开展“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实验,启动“教师专业化达标工程”。以上海科技学院、大众工业学校为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卫生事业方面,完成区中医医院病房大楼整修,启动区精神卫生中心、南翔医院迁建工程。在文化体育等事业方面,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嘉定影剧院修缮改造、嘉定竹刻博物馆筹建和布展、嘉定体育场灯光及足球练习场建设。继续加强妇女儿童、人口、老龄、残联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完善维稳工作机制,构建村(居)委综治工作网络,建设平安嘉定,创建和谐家园。推进“和谐社区”示范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硬件水平。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镇村预警和应急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社会治安处于可控状态,提高公众安全感。推进城市管理机构的组建和综合执法,开展城市网格化管理试点。以居住证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加强对人口的动态和综合管理,实现社区管理与人口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

(八)关于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预期目标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为10.0%。为此,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完成外冈、江桥新市镇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加快华亭、徐行、嘉定工业区北区新市镇规划的编制工作,扎实稳步推进中心村建设。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区镇两级财政支农资金保持适度增长。加快形成区镇联动、镇村联动、村村联动的帮扶机制和农民增收保障机制,推进马陆葡萄、华亭有机农产品等“一镇一品”特色农产品的培育,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施和谐村镇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水平,继续开展村容整洁达标创建工作,有序推进违法建筑专项整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26000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7800人以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人。继续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参保平台,积极落实“城保”、“镇保”、“农保”转移衔接政策,继续扩大“镇保”和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每人每月最低发放标准提高至190.0元。在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保险的基础上,推行生育保险、工伤保险,逐步形成“五险合一”的基本社会保险体系。继续完善对“双困”人员的就业援助机制,在稳定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使“双困”人员认定后三个月内的就业率达到100%,加大社会救助资金的支撑力度,达到应保尽保。

各位代表,2007年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区政协的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区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抓住机遇,务实开拓,为全面实现2007年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策留言板

政策留言板只接受对本页(该条)政策的咨询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