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和嘉定教育综合改革特色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上海市“非遗进校园”实验区试点工作,特制定嘉定区“非遗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引领,以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路径,优化载体,通过项目化的运作形式,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扩大活动普及面,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让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工作内容
(一)活动对象
全区小学、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含民办随迁子女小学),具体年级段为一年级——八年级(可视学校情况,在一个年级段中进行普及)。
(二)活动时间
2016年9月——2019年8月
(三)项目设定
各校结合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自主选择。如学校民族文化培训项目与非遗名录项目雷同,可以重复选择。
(四)项目申报
各校于2016年6月6日前,填写《嘉定区“非遗进校园”项目申报表》,电子稿以学校名命名,发送至406080447@qq.com邮箱。联系人:秦老师。
(五)活动要求
1.师资保障
对应设定项目,对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菜单及所属区域,落实专家资源。同时发挥学校优势,挖掘校内具有非遗项目专长的教师资源,扩大指导教师队伍,着力提升指导水平。
2.课程实施
将非遗项目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入学校相关课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识的普及和技能的传习,确保每周一课时的活动时间。
3.教材编写
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实践积累、资源融合和内涵挖掘,积极研究、开发、编写项目校本教材,丰富活动内容,推动非遗项目持久性、有效性开展。
4.成果展示
以非遗日、各级各类文化节、民族文化展示和学生艺术节为契机,搭建非遗项目多元展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展示、交流活动,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5.品牌培育
结合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工程,对嘉定竹刻、黄草编织、南翔小笼等有工作基础的项目,加强项目的创新传承,进行精品化打造,提升项目的品质和影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嘉定区非遗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组成如下:
嘉定区非遗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策有关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实施等重要事项,组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形成工作推进制度。
组 长:俞勇彪 姚 强
副组长:高校亚 李 娟 金 燕 陈卫伟 李 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推进各项具体任务。
主 任:高校亚
副主任:陈卫伟
组 员:余 珂 张 蓉 奚 佳
(二)构建、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各校要重视非遗进校园工作,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区教育局将非遗进校园活动纳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内容,结合项目特性,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制定“非遗进校园”项目评估表,建立定期考核表彰制度,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先进学校评选表彰活动,加强过程指导和督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持续发展。
(三)加大经费保障、监管力度
各校选定好非遗项目后,以项目的形式,向区教育局提出专项经费申请,确保活动的正常推进。同时落实、规范经费管理监督机制。按照年度计划安排项目经费,建立项目经费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经费的使用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