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中医办〔2021〕7号
关于印发《嘉定区中医药“强基促优”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7-20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嘉定新城、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管委会,各医疗卫生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区卫生健康委、区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制定了《嘉定区中医药“强基促优”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药发展办公室

2021年7月20日

 

 

嘉定区中医药“强基促优”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上海市中医药条例》、《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上海市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嘉定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力促进本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适应新时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区位特点与优势,以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为目标,以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强化基层中医药和中医医联体建设,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统筹推进中医医疗、科研、教育、文化的全面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高品质、均衡化的中医药服务,打造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区和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嘉定打造人文魅力充足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助力。

二、基本原则

1.强化基层,加强联合。按照国家和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强化基层中医药建设。推进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名院、名科、名医、名术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2.学科引领,人才为先。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突出中医临床医疗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完善区域中医药服务体系。以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健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机制。

3.改革创新,体现特色。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区内中医药资源的特色优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4.政府主导,统筹协调。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统筹推进区域内中医药不同领域、机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优势、补短板,优化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至2023年,嘉定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区域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突出,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中医药文化特色日益凸显,中医药健康服务快速发展,持续打造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区和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嘉定区打造“人文魅力充足”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助力。

具体目标:

一是建立区域中医医疗三级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覆盖全生命周期、高品质、均衡化的中医药服务。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中医药传承创新迈上新台阶,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成效突出。中医药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科技成果产出显著增加,基本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区域中医药重点学科群。

三是中医药文化特色更加浓厚,辖区民众中医药健康素养明显提高。以中医药文化引领中医药健康服务快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进一步规范,中医药与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进一步融合发展。

四是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中医药事业投入、服务补偿、人才评价激励等方面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初步形成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城区的嘉定模式。

四、主要任务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1.构建嘉定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建设及嘉定区中医医院(三级中医医院标准)迁建。在“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区中医联合体”合作框架下,探索建设以重点专科专病合作为纽带,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区中医医院及其他医院中医科室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为组成的“市-区-社区”中医医疗三级服务体系。

2.建设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服务示范区。区域医疗中心中医药科室按照《上海市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能力标准》最高标准要求,实施区域医疗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人才梯队合理、设施设备先进、中医药服务一流的中医药科室。区其他综合医院按照不低于《标准》基本标准要求,实施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区专科医院(包括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参照《标准》进行中医药科室建设。建成在上海领先的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服务示范城区。

3.实施基层中医药科室专项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专项投入机制,不断优化中医药科室设置,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对标《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在全区范围开展建设与持续巩固,努力实现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标准”全覆盖。加强乡村医生中医药培训,提升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

4.鼓励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特色鲜明的中医类医疗机构。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使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活力充足,成为区域中医医疗服务的重要补充。

(二)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5.加强区中医医院重点学科群建设。实施嘉定新城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区中医联合体”开展重点学科群提升项目,引入市中医医院优势学科与提升区中医医院原有重点学科相结合,建设3-5个学术影响力大、疗效显著、特色鲜明、辐射全区的重点学科群,并形成在全市有示范效应的三级协作模式。

6.加强区医疗机构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面向全区医疗机构开展中医重点专科专病提升项目。依托市级医院优质资源,围绕具有一定专科专病建设基础、中医药具有优势的专科专病,在肛肠科(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妇科(不孕不育)、皮肤科(特应性皮炎)等重点专业分层次地开展中医重点专科或专病能力提升建设,进一步提高相关领域专科专病的诊疗能力和水平。围绕综合医院核心优势学科,促进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

7.开展中西医结合专项建设。在本区医疗机构开展中西医结合重点病种项目建设,着重在脾胃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等专业领域,通过院内中西医科室或院际合作,发挥既有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扩大专科优势病种范围,提升临床服务能力与疗效。

8.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上级中医医疗机构对社区中医药工作指导能力建设,建立中医医院与社区中医药的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中医优质资源下沉社区,逐步实现每个社区每天都有名老中医专家坐诊。开展区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挖掘与推广专项,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对已经取得市级标准化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持续改进工作。

9.加强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区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嘉定区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完善覆盖全区的治未病服务网络。开展防治康一体化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三级网络提升工程暨安亭中医药健康文化特色小镇建设。

10.强化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能力建设。以区中医医院为核心,组建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专家团队,对区域常见传染病制定中医药干预方案,并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制定中西医并重的传染病防治措施,确保面对突发传染病时,中医药防治专家团队第一时间参与疫情防治工作。

11.实施医疗机构中药药事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实施中药饮片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医院中药房建设,完善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提升中药饮片临床药学服务,强化中药饮片延伸委托服务监管。遴选区内使用年限超过5年临床疗效显著,长期在一线使用的协定方1-2个(既往有医疗制剂批号的优先),开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

12.将中医药融入老年护理。以全区公立老年护理机构为主体,社会办老年护理机构为补充,开展区域中医老年护理项目。遴选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中医老年护理技术,由区中医护理质控团队指导,在区内老年护理机构进行推广。

(三)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13.开展中医药传承研究。挖掘和整理区内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流派以及流派特色技术,加强陈氏儿科、郑氏妇科、喜氏妇科等项目的传承工作。推进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建设“陆氏针灸”传承研究中心、“朱氏一指禅”共享推拿文化传承基地及“黄素英工作室安亭妇科工作站”等。设立中医药流派传承研究专项,开展现代教育和传承模式下,中医药流派传承研究,扶持流派特色诊疗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14.加强基层中医药传承研究。设立基层中医药特色优势项目,扶持一批中医特色鲜明、疗效显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区项目。做实社区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品牌。开展中医药专家社区师带徒项目,通过跟师学习掌握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展适合基层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开展“名老中医进社区”项目,邀请市级、区级名老中医每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为辖区居民搭建便捷“看名中医”的平台,不断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

15.开展中医药创新研究。开展中医药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推进中医药临床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加强医、教、研、产等深度合作,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展中医药理论、临床应用和中医药干预临床评价等创新发展研究。

(四)中医药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16.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实施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项目建设。每年设立中医药科研创新项目研究,重点支持经典名方共性问题研究、中药饮片质量管理以及中医特色的诊疗设备开发,提升区内中医药学科与科研水平和能力,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支持。

17.加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进一步推进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开展第二届嘉定区名中医及第一届好中医评选,促进优秀中青年名中医脱颖而出。加强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开展名老中医工作室(流派工作室)建设,建设3-4个市级基层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室和1个国家级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提升中医医师服务能力,做实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和经验继承。

18.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区属医疗机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和引进10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人才,为区内名中医队伍建设奠定基础。开展中医药优秀青年人才(岐黄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遴选,培养10名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青年临床人才,使之成为名中医药继承人。加强中医药健康、健康信息、卫生应急等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加强区校合作共建,培养中医药人才。

19.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围绕区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继续强化传统中医、中医专科、中医护理、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人才、中医药管理等专门型中医药人才的继续教育,开展练川岐黄讲坛等学术交流活动。

(五)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20.探索“药食同源”基地建设。在完成前期种植品种遴选、中医药文化长廊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药食同源”基地建设,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促进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发展应用。支持创新型企业以“药食同源”为主题,在基地培育种植铁皮石斛、藏红花等中药材。

21.中医药健康服务试点建设。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干预、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健康旅游基地或中医药特色健康小镇等试点建设。依托区内相关产业园区等,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22.促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开展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研究,探索建设跨省市的中医药联盟,推进长三角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等的共同发展,提高嘉定中医药在区域健康促进中的影响力。

23.推动中医药服务智慧化建设。依托嘉定区卫生健康信息体系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数据资源,建设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与管理平台,发挥中医药在辖区居民健康管理中的作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医药学术传承以及科技创新,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服务。

(六)中医药文化建设

24.加强中医药文化平台建设。依托“杏林文化疁城行”项目、“朱氏一指禅”共享推拿疁城行项目及区内老字号中医药企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平台建设,在区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开展“杏林文化、一镇一品”建设。打造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健康公园、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或中医药文化展示体验馆等,普及健康养生知识,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依托WHO合作中心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交流。

25.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工厂、进楼宇、进军营“七进”活动。通过网络、微信平台等不同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推广健康知识与中医药文化,提高区内百姓对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和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满足居民对中医药知识的需求。开展吕炳奎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

26.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积极开展区域传统中医药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工作,挖掘整理陈氏儿科、喜氏妇科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力争申报1-2项区、市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流派非遗技术传承展示体验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本区中医药管理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区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统筹做好中医药工作。加强中医药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的建设,落实本行动计划领导责任制。

(二)完善政策机制

进一步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服务补偿和激励机制,促进和规范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进一步实行中医药事业投入倾斜政策,加强经费保障。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落实中医药人才引进的落户、职称等政策。

(三)加强项目管理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严格按照项目实施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开展项目管理。定期组织开展项目督导,加强对项目执行进度、经费管理使用、目标效益完成等情况的督查。

 

附件:嘉定区中医药“强基促优”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


关于印发《嘉定区中医药“强基促优”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策留言板

政策留言板只接受对本页(该条)政策的咨询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