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市民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咨询量比较大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梳理汇总,现就有关问题解答如下:
问题一:嘉定区装修垃圾清运费收费标准是什么?
答:根据《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沪府令57号)第四十一条和《关于加强本市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投放和收运管理工作的通知》(沪绿容规〔2021〕3号)第七项“规范处理收费”的相关内容规定,本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的原则,推行按袋、按车计价,实行按量收费。
同时为促进装修垃圾收运透明化,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行业协会、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和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联合制发了《关于发布〈2021年度本市第二批装修垃圾清运价格的公示信息〉》(沪容环协〔2021〕93号),文件第五页对嘉定区装修垃圾作业服务单位的名称和清运价格信息进行了公示。嘉定区装修垃圾清运费目前的收费标准如下:
居民区装修垃圾清运费:单车清运价格:300元/2吨车,400元/3吨车,500元/5吨车,800元/8吨车;按袋清运价格(75cm×45cm每袋):6元/袋。
非居民区装修垃圾清运费:单车清运价格:450元/2吨车,600元/3吨车,750元/5吨车,1200元/8吨车;按袋清运价格(75cm×45cm每袋):9元/袋。
上述清运价格为环卫公司在村居的建筑垃圾暂存点清运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厂的价格。
问题二:业主为何不能通过微信小程序“上海市装修垃圾预约清运”平台预约清运?
答:根据《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沪府令〔2017〕第57号)第三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委托物业公司实施管理的住宅小区,受委托的物业公司为装修垃圾投放管理责任人”。目前嘉定区居住区装修垃圾清运主要采用物业公司统一管理并预约的模式,故已经通过“上海市装修垃圾预约清运”平台预约的居民仍需联系小区物业公司进行预约,确保产生的装修垃圾投放至指定点位(建筑垃圾暂存点)并落实规范管理。
问题三:上海市日常生活垃圾怎么分,如何查询?
答:市民可关注“垃圾去哪儿”微信公众号,从“便民服务”栏,选择“垃圾怎么分”进行查询。也可关注“嘉定绿容”微信公众号,从“垃圾分类”栏,选择“生活垃圾分类查询”。
问题四:嘉定小区内的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时间、延时投放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答:根据《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文件要求,嘉定各居住区生活垃圾投放模式按照“一小区一方案”原则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或“定时定点+误(延)时分类投放”模式,即我区所有居住区均按照“一小区一方案”自行设定生活垃圾投放时间,并公示于小区出入口或垃圾投放点位上。
目前,我区部分居住区已设有误时/延时投放点方便时间不便的居民投放生活垃圾;对于居民延时或误时投放需求强烈的社区,可由居民区、村党组织牵头,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综合考虑物业保洁作业力量等基础上,优化投放模式。
问题五:商务楼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否收费?
答:对商务楼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收费。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市绿化市容局等五部门制订的〈上海市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沪府规〔2019〕28号)文件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定,凡在本市产生生活垃圾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营者等,均应当缴纳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遵循“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少产生、少付费”原则。
根据《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批转区物价局、区绿容局〈关于本区单位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有关事项的请示〉的通知》(嘉府发〔2013〕55号)文件第五条规定,单位产生的各类垃圾按标准桶计收,每桶容量240升,基数内餐厨垃圾每桶50元,生活垃圾(不含餐厨垃圾)每桶40元,基数外翻倍征收。
问题六:小区内的生活垃圾是否可以带出小区,扔到小区外的废物箱内?
答:小区内的生活垃圾应投放至居住区内垃圾投放点,不建议带出小区扔到小区外的废物箱内。根据《上海市道路、公共场所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道路、公共场所废物箱的设置是供人们丢弃饮料瓶罐、餐巾纸等生活垃圾废弃物的容器,其配置数量、容量及类型仅考虑承担行人过路时产生的零星垃圾的投放。如投放小区内生活垃圾,一是容易造成废物箱满溢,影响市容环境并增加环卫收运压力;二是一般道路废物箱仅设两分类(干垃圾、可回收物),不满足投放小区的生活垃圾,尤其是湿垃圾的需求,易造成垃圾混投现象发生。
问题七:雨天环卫洒水车为何要洒水?
答:天晴时,洒水车进行道路“洒水”作业,主要起到降尘、降温、增加空气湿度、保护路面的作用。下雨天,进行的是道路“冲洗”作业,冲洗泥污,洁净路面。小雨或者中雨时进行“借雨洗路”。如果雨势较大,会等到雨势小或雨停后再进行冲洗作业。在雨天进行道路冲洗,事半功倍,非但没有浪费水,反而借用雨水,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
对于雨天冲洗马路,管理部门和作业公司也会根据市民的意见,进一步加强管理,调整作业时间,尽可能考虑节约成本,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尽可能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同时,也希望市民对环卫工作能多一些理解、认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