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规划》中提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本规划所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它具有五个鲜明特征:1、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灵魂;3、以均衡发展为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4、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活力源泉;5、以公共文化立法为保障,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基石。
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有何规定?
《规划》提出,要构建高品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开展现有空间设施增能行动,不断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满足各类群体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至2026年,区、街镇、大型居住社区、基本管理单元在本辖区内设立图书馆(室),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0平方米;街镇图书馆建筑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区、街镇、大型居住社区、基本管理单元、村(居)要求设立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和居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区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5000平方米;街镇依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设立综合文化站;村(居)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米,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同时深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进一步织密全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设施网络,到2026年完成我嘉秀空间、我嘉阅空间、我嘉艺空间不少于200个。
三、《规划》中提到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无明确开放要求?
《规划》要求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实施免费开放、错时开放,且错时不低于开放总时长的四分之一,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提前向公众公示。其中,公共图书馆每天向市民开放,区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6小时,街镇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公共图书馆开设的少年儿童图书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天向公众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个小时;国有博物馆、国有美术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00天,非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240天。法定节假日应有开放时间,学校寒暑假期间适当延长开放。
四、如何提升公共阅读服务能级?
各级公共图书馆要着力提升公共阅读服务能力。至2026年,全区人均藏书量不少于1.95册,人均年新增藏书量达到0.082册。街镇图书馆平均藏书量不少于9万册,平均年新增藏书量不少于0.8万册。每个农家书屋每年出版物补充更新标准为2000元,补充图书不少于60册,每年组织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公共图书馆和有条件的基层综合文化设施配备盲文书籍或有声图书,全区盲人人均藏书量有增无减。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每个街镇要培育品牌化阅读推广项目。
五、如何通过群文服务打造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阵地?
进一步丰富文化活动,通过配送、政府购买、自发等多种方式,每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少于3500场。每个街镇要结合地方特色,举办每年不少于2次的“一镇一品”特色品牌活动。《规划》要求全力践行上海市“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扩容升级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社会大美育课堂,全区每年开展社会大美育课程不少于300场。此外,每年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举办免费展览不少于24次,区博物馆、美术馆每年举办免费展览不少于4次;每年区图书馆、文化馆举办公益讲座或培训不少于60次,区博物馆、美术馆每年举办公益讲座或培训不少于10次;每年街镇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年举办展览、公益讲座或培训等活动不少于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