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教育综合改革究竟怎么改?
发布日期:2015-09-28
  

  928日下午,嘉定区召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大会。中共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区委副书记、区长杲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吴辰,区政协主席刘海涛等区四套班子领导,市教委副主任王平出席大会。会议由副区长李原主持。会上,区教育局对本区教育综合改革情况作了说明。
 

马春雷讲话
  马春雷表示要提高站位、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区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十二五”以来教育经费总投入达96.02亿元,其中2014年一般预算财政拨款较2013年增长19.12%,高出全市12.47%的平均增长率,位于全市第二。各学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全区共有特级校长8名,特级教师13名。其次,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有力有序有效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综合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关键要“把准目标方向,找准工作路径”。把准目标方向,关键是凸显特色,要围绕“文化铸魂”,突出以文化人,也要围绕“科技提升”,注重创新实践;找准工作路径,重点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第三,是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全力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实效。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队伍建设。
 

杲云讲话
  杲云回顾了嘉定近年来在教育上取得的成绩,指出以“一核向心、双轮驱动、五线推进”为支撑,积极推进落实教育综合改革各项措施与任务。一核向心,即深化内涵发展,凝练品质教育。双轮驱动,一是聚焦优秀历史文化,传承教化之风,彰显区域改革特色。优化校内外育人生态环境,深入推进“慧雅”阅读项目,持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二是聚焦现代科技创新,盘活优质资源,提升区域改革品质。完善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机制,智汇区域优质科技资源,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交互式课程体系。五线推进,提速、提优、提质教育综合改革成效。
  会上,正式成立了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发布《嘉定“品质教育”蓝皮书》新书,并有10所学校被确定为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创建校。
 

王平(左)和李原(右)为区教育督导委员会揭牌
 

吴辰(左)和刘海涛(右)发布《嘉定“品质教育”蓝皮书》新书
  区教育局介绍,此次成立的教育督导委员会主要工作职责为:统筹并协调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教育规划、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公建配套、学校教育资源和教师资配置等重大事项法定职责的落实,研究决定全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事项。
  会上被确定为嘉定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创建校分别是嘉定一中、嘉定二中、迎园中学、曹阳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普通小学、实验小学、南翔小学、实验幼儿园、安亭幼儿园、大众工业学校。
区内相关职能部门、街镇党政负责人,区教育局班子,街镇教委负责人,全区各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成人学校校园长等500多人参加会议。
 
嘉定区教育综合改革究竟都会改些什么?
(一)聚焦区域改革特色,完善全面育人体系
  1.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区教育、宣传、文广部门三方联动,以区域历史文化的丰富资源为依托,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全民人文教育主题活动,将嘉定竹刻、黄草编织、武举文化等传统项目融入中小学课堂及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为“教化嘉定”的传承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2.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内涵
  坚持文化立校,确保办学理念、历史传承、制度创新、学术素养、校园文化、团队精神等学校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学校“十三五”整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的辐射效应和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促进每一所学校成为人文底蕴丰厚、文化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学校。
  3.创新学校美育实践
  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结合,开展艺术家进校园等活动,拓展艺术教育新途径。推进中小学校艺术类课程改革,构筑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美育课程体系,加强音乐、美术等学科师资的共通共融,提高教师以美育人的能力。
  4.实施立足区域科技优势的教育创新工程
  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全面实施新科学课程,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扎实推进以“普及科技教育,提升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和五大科技创新拓展基地,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5.优化校内外育人生态环境
  深化“教化之城·礼乐嘉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爱嘉学子在行动”区域活动品牌。依托嘉定孔庙、安亭汽车城、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等优质社会资源,开展“爱赏嘉定·文化科技之旅”活动,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建成100个中小学生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多层面、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6.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以“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为目标,系统推进各学段体育教学改革。开展“一校一品”校园体育特色建设,深化嘉定“大课间”特色项目,营造“阳光、活力、多彩”的校园健身氛围。以校园足球联盟为突破,构建校园“三大球”联盟。加大对重点项目及学校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室内体育场馆建筑体量,提高新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共建共享学区内的体育设施,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空间。
  7.提供优质特殊教育服务
  编制区域推进医教结合发展规划,加强区教育、卫生、财政、人社、残联等部门统筹联动,实现医教结合工作常态化管理和无缝衔接。建立区特殊教育及康复中心,完善成佳学校软硬件建设,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开发区本特殊教育个性化课程,实现区域内残疾儿童医教结合服务全覆盖,打造全市一流特殊教育。
(二)聚焦人文科技内涵,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
  8.推进基于品质提升的学校改进计划
  坚持下移重心、激发学校活力,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办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品质学校。学前教育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85%以上园所办学成效达到良好;义务教育和高中学校着力强化学校文化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致力于学校内涵发展和内部改革,建立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生立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型;职业教育和社区学校密切关注就业导向和社会需求,拓宽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本治理新机制,增强学校自我更新能力,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9.推进区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以“培养身心健康品行良好的现代公民”为目标,研发“学生幸福课程”,一体化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中小幼有机衔接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组建区域幼儿园科技联盟,开发幼儿园科技启蒙教育课程,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科学兴趣。实施民办三级园课程管理方案,建构民办三级幼儿园课程体系。研发融合人文和科技特色的区本STEAM课程,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协调发展。建立科技创新交互式课程体系,建设青少年科技教育专用基地,开发中小学科技课程区本教材,搭建适合学生科技学习、实践的交互式平台。推动社会教育资源课程建设,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和实践体验。
  10.推进以“课程—课堂—践行”为主线的教学改革
  推进新一轮课程改进、课堂转型实验项目,实施以“课程—课堂—践行”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建立“两微”(微课模型、课堂微技术)项目研究组、校本“核心课程”研发联盟,成立“个性化学习中心”并开发相应课程,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增值评价、学习诊断、个性化学习等子项目的研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11.推进实施“慧雅”阅读项目
  研发“慧雅”阅读校本课程,拓展阅读范围,丰富阅读路径,全面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成立区域“慧雅”阅读中心,组建计划推进联盟,建构区域资源支持体系。推广“中华经典诗乐启蒙”成果,通过资源整合、教材编写、试点实验等,把成果转化成“诗乐教”一体的课堂学习体验,丰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力。
  12.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生态
  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体现区域人文和科技特色的课程和教材,构建本区名师示范课程资源库,为网络教研、网上课程、网络互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供高品质的数字资源和服务。完善“嘉定教育云”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基于学生真实需求和问题收集分析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指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开发互联网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群,探索信息技术转变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建设30所“信息素养学校”,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学校教育活动和管理服务水平。
  13.实施高中特色多样发展项目
  关注区域高中自主选择、分层学习的校本建设,关注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关注高中生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培育,创建市区两级特色高中,成立高中教育发展联盟,探索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学校教育相互渗透机制,探索高中特长生培养和招生机制,探索高中特色课程共享机制,开展区域高中优势学科建设项目、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项目、高中学业增值评价和学习诊断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多样发展,学生全面有个性成长的高中教育格局。
  14.建立学生“六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研发基础教育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围绕德能、情能、智能、创能、体能、美能的“六能”评价内容指标,科学构建综合素质发展指标和纪实观测体系,开发学生个性化成长纪实报告,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客观记录和科学分析。
(三)聚焦生涯和能力发展,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15.推进学前教育“雁群”发展项目
  实施优质幼儿园引领的“头雁计划”、结对和联盟等形式的“雁翎计划”、“新雁计划”、“新园丁工程”以及“新雁优秀教师行动项目”,构建区域学前教育教师人才库。着重培养一批熟悉优秀传统文化、擅长科技启蒙教育的特色幼儿教师。
  16.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
  深化研训教一体的教师培训计划,与高等院校合作,形成教师专业能力培训长效机制。建立以特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科新星为主体的“五级”优秀教师梯队构架,实施多层次、多途径、多平台的优秀教师专业培训提升计划,促进教育高端人才培养与发展,全区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达到30名,正高级职称教师达到10名。实施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发展专业化的优秀教师团队。 
  17.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实施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组织教师开展数字技术应用和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建立区级与校本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全面推进区域性网络研修和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选拔一批教师组成智慧教师种子队伍,开展多种模式智慧教学探索、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试验,生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智慧教学案例,带动全区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
  18.打造“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
  加强技能培训,新任专业教师持证上岗。支持学校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建立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资格证书,拓宽职业教育教师来源。除公共课、基础课外,专任教师在一定年限内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进入“双师型”系列的教师,每5年在行业企业实践累计1年以上。
  19.健全特色学科教师引入机制
  突破用人瓶颈,加大文化和科技类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建立艺术、体育、科技、职业教育等技能型、实践型人才遴选招聘和兼职教师制度,建立不少于100人的特色人才库,形成名师成长制度环境。
(四)聚焦教育融合互动,提高现代化发展水平
  20.建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
  发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以“组团式联盟”、“委托管理”和“引擎助力”为策略,建立教育、科技和文化部门共同协作的办学支持系统。联动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探索建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办好家长和社会信得过、家门口的高品质学校,形成品质教育优质均衡、合作共生和内涵发展新亮点。
  21.深化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机制
  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机制,重点在“一核三区”地区开办国际学校或国际班,满足区域多元就学需要,完善区域教育结构。支持部分普通高中选用优秀境外课程,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间教育合作,提高师生间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和层次,提升教育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 
  22.探索职业教育学段衔接体系改革
  主动对接中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完善中高职贯通(3+2)培养模式,深化基于学分制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改革,探索“3+4”中职和本科贯通衔接。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加快中等职业学校改扩建工程,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建设一批重点专业,构建区域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体系。
  23.完善跨部门联动和校企深度融合制度
  建立区域推进产学研领导小组,构建区域职业教育全面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的机制。加强嘉定职教集团建设,扩大校企合作覆盖面,到2020年区域内不少于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成为集团成员单位。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区域分布和专业设置,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区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定期发布制度,健全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快速响应机制。
  24.建立区域终身教育促进机制
  各街镇建立指导协调和工作机构,推进本地区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工作。开展社区公共教育机构实体化、场所标准化和队伍专业化建设,形成全覆盖的社区公共教育办学网络。推进街镇老年学校能力提升工程,在老年教育机构广泛建立科普专用教室,大力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发挥区学习型组织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作用,实现全区三分之二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镇)、家庭等成为学习型组织。
  25.完善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机制
  研制区域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区域民办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探索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和政策。尝试通过租赁、托管、合作等方式,扩展民办学校办学渠道和空间,形成民办教育办学支持体系。成立民办教育发展联盟,创建区域民办学校特色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民办学校教师收入分配动态增长机制。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多样化的第三方评价,建立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社会化评价模式。
(五)聚焦统筹联动机制,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26.健全部门协同改革机制
  强化区政府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小组统筹职能,发挥区教育咨询委员会智库作用,采取联合调研、部门会商等方式,建立教育改革重大政策突破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重大问题。根据区域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总体发展目标,形成“委办局协同推进、街镇属地化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督查”的工作机制,畅通教育内部衔接和与外部融通渠道。
  27.加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区域人口变化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因素,科学优化区域学校规模、层次和类型,全力推进公建配套学校建设,保障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社区公共教育机构实体化、标准化建设,满足不同人群接受教育服务的合理需求。
  28.创新教育人才管理流动机制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管理流动体制,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管聘机制。建立“分流、轮换、柔性流动”相结合的校长、教师流动机制,达到每年不少于15%的教师流动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教育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29.建立与研发、学术、文化等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内汽车企业、高新产业园区、企业总部、文化场馆的资源优势,加快教育人才培养、开展前沿教学研究、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提高区域教育核心竞争力。重点开展与市教科院普教所教育合作研究项目,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在学校改进、课程建设、教师发展、评价改革等领域选择关键点和突破口进行改革,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内涵。
  30.完善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
  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建立、健全区教育督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决策议事机制。完善对街镇、委办局履行教育职责,促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监督机制。加强发展性督导内涵建设,构建新型的督导途径与方法,提升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教能力。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督导并向社会公示公告制度。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探索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自主开展,与委托专业研究机构、评估机构实施第三方教育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测相结合的新机制。
      来源:嘉定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策留言板

政策留言板只接受对本页(该条)政策的咨询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