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嘉定区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同时发布《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嘉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效应初步显现,科技创新的“嘉定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引领下,嘉定正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三农”各项事业转型升级。
【专访】
记者:近年来,嘉定现代农业成效显著,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农村人口保障水平逐年提升。“十三五”期间,嘉定“三农”工作的总体任务、目标和设想是什么?
朱维强:2017年是“十三五”发展的关键之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既是对“三农”工作的科学定位,是对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国情农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为“三农”事业发展描绘了更加灿烂的前景,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期间,嘉定“三农”工作的总体任务和目标:一是主动适应,明确主攻方向,打造都市型现代绿色农业升级版。嘉定是本市科创中心六个重要承载区之一,且是郊区唯一的一个,利用好这一平台优势是嘉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种源农业”发展能说明一个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区已发展了长征、惠和等一批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的种源农业企业。同时, 我区始终把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比如“马陆葡萄”品牌有力带动了长三角地区整个葡萄产业的发展,其影响力不断向全国辐射,梅山猪、农灯草莓、球明牌哈密瓜和外冈腊梅的知名度逐步显现。农业“绿色发展”必须要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基础,近年来,我区结合嘉定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及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整治396户不规范生猪养殖场,拆除6.8万平方米蔬菜田间窝棚,绿肥种植和深耕晒垡也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环境保护类重点项目建设范畴,并增加“绿肥-优质稻、休耕-优质稻”茬口比例。
二是积极作为,破除发展瓶颈,促进农村和谐繁荣稳定。持续做好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我区的600分评级的考评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也涌现出了“北管模式”的治理经验,多次获得韩正书记的肯定和表扬。同时,我们要继续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以点带面、连线成片,使休闲农业发展带活嘉定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我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积极建设“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特色的美丽乡村,也涌现了毛桥村、大裕村、北管村等一批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毛桥村还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三是立足根本,把握有利形势,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当前,《嘉定区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将由区级财政给予基本运转经费的托底保障。“造血”方面,我们设想,到2020年累计供应不少于500亩工业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建工业标准厂房等经营性物业,并给予“以奖代补”资金支持,积极落实税费优惠和贷款贴息等一系列政策福利。同时,我区将不断优化稳粮稳菜资金政策,提高商品有机肥、秸秆综合利用、休耕等补贴标准,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方案,持续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努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记者:“凡事遇则立,不立则废”,作为前瞻环节,规划在前直接关系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及发展动力的可持续。嘉定农业规划一直以“早规划、全覆盖”为特色,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朱维强:这几年,嘉定的农业规划一直走在全市前列,有总体规划,也有专项规划,为我区“三农”发展绘就蓝图,为现代农业未来几年发展明确方向。
一方面,我们坚持做好农业布局科学规划,这是嘉定长期以来的一项基本工作。目前,已制定了《嘉定区农业布局总体规划(2013-2020年)》、《嘉定区设施农用地布局规划(2016-2020年)》、《嘉定区农林水两轮三年行动计划(2015-2020年)》、《嘉定区生猪养殖业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年)》、《嘉定区农业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年)》等多项农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就是做好产业规划,着力启动蔬菜生产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区)划定建设工作,将蔬菜提到保护区层面,葡萄等瓜果类放到优势区,切实发挥特色农产品的区域竞争力。
另一方面,在完善现代农业规划的基础上,我区不断加强农村规划工作。2014年全市率先制定了《嘉定区村庄布点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在2040年以前,嘉定现有3000多个自然村、8.5万户村宅的发展方向,作为我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编制了《嘉定区华亭镇北新村村庄规划(2014-2030年)》和《嘉定区徐行镇曹王村村庄规划(2014-2030年)》,并将这两个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进行项目推进。这些规划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建设项目的有序高效运作,最大限度避免了投资浪费,保证了嘉定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记者: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武装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嘉定在“互联网+智慧农业”上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朱维强:嘉定,作为上海最早一批触及农业信息化的地区,农业信息化从早期年均仅7万元投入起步,发展至近五年来年均投入达310多万元,15年来已累计投入超过3100万元。1个数据中心、4家WIFI网络基地、96个信息平台进村入户,121名来自区、镇、村的信息员,都成为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坚实的软硬件基础,推动农业信息化覆盖宣传平台、信息服务、资金监管等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比如全市涉农资金监管平台的建立就是从嘉定起步,为嘉定“三农”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信息化“高速公路”更是在嘉定农业生产应用领域越走越宽。比如物联网在内的新型信息技术在本区农业生产的多个领域都有了探索运用,在水产养殖、大棚作物、葡萄种植等农业生产中做了有益尝试,有力推动了嘉定农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热线服务已经延伸至镇、村一线,为农业工作者提供精细化的信息服务;嘉定农业微信、微网站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应用,更是将信息服务范围扩展到了农户手机端。
未来,我们将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依托市农委益农信息社项目建设,加快本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创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记者:嘉北郊野公园正式开园,园内5000多亩广袤粮田成为公园一大特色。下一步,嘉定农委对郊野公园还有哪些新的布局和规划?
朱维强: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近期我区编制了《嘉定区郊野公园种植业、水产养殖业规划》,从功能区域划分上,沪宜公路以南生态农业体验区,以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继续试行“水稻-绿肥”轮种的种植方式,并保留部分区域特色农产品种植;沪宜公路以北是密林花田保育区,将结合土地整治相关建设标准及内容划定不动工林地区域,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及施工。
关于农业种植业规划,我们的定位是要把嘉北郊野公园打造成为宣传展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在规划上要充分体现“四季四色”的观光价值,表现出其应有的生态化、景观化和艺术化。因此,在品种选择上,一方面要选择嘉定优势农业品种,向大家充分展示我区农业成果,规划粮食、油料作物5491.46亩,规划和保留特色农业园总计1989.08亩;另一方面,选择嘉定近几年新涌现的具有产、繁、推价值的新品种,体现农业未来发展。关于水产养殖业规划,将在原有养殖塘鱼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嘉定本地特色观赏鱼万金金鱼和鳄龟的养殖,并在园区规划野钓区域,配合原有鱼塘垂钓,丰富规划区的水产养殖业休闲功能。
【亮点】
用先进机械装备现代农业
目前,嘉定区农业生产已经进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全区拥有拖拉机440台,收割机253台,播种机179台,各类农机总动力达到44524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比重达到91.1%,位居全市前列。另外,嘉定区粮食烘干能力达到2504吨/批,完全有能力抵御“三夏”、“三秋”各种不利情况和突发因素,确保颗粒入仓 ,真正实现了粮食收割、烘干、销售全程机械化,切实做到粮食全程不落地。
目前,嘉定区正在申报2017年全国机械化示范县已通过初评。接下来,嘉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将逐步转向蔬菜及经济作物生产,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比如通过绿叶菜上市量考核奖励资金,对适用于蔬菜生产、净菜加工、水肥一体等方面的机械设备进行扶持,目前试点工作也初见成效,下一步将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补贴力度,使嘉定的蔬菜生产机械化同样走在全市前列。
点评: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必由之路。近年来,嘉定区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农业生产“机器换人”,助力农业发展“提档升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五违四必”成效补齐农村集体经济“短板”
农村和城乡接合部“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区是嘉定区这几年来的两项重点工作。嘉定区现有12个街镇、15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本次“五违”整治共涉及10个街镇119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占全部集体经济组织的80%。“五违四必”后如何确保农村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嘉定区已出台《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指导意见》,在确保“村级组织基本运转经费”的基础上,重点支持镇、村联合建设或收购标准厂房、商务楼宇等优质物业,积极探索建立优质产业项目的转型升级和增资扩产通道,为村级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变“输血”为“造血”。
一是“造血”为主,“输血”支持,重点扶持经济欠发达村。二是实行财政托底,保障村级组织基本运转。三是实施“一镇一策”,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四是统筹区级资源,优先安排新增用地。五是实行“村财镇理”,统筹运营村级资产。六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放大资金杠杆效应。
点评:从“大刀阔斧”打响“五违四必”综合整治阵地战,到“破而后立”促进农村集体经济“补短板”持久战,嘉定努力走出了一条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新路子。
【突破】
如何把休闲农业“盆景”串珠成链?
嘉定始终把发展休闲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农村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建设“宜居宜业宜人”嘉定的助推器。近年来,嘉定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成效显著,全区已建成22个休闲农业点,年接待人次突破百万,解决就业2000余人。但休闲农业所需的经营性用地和公共配套服务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用地问题成为发展最大障碍。
为突破这一瓶颈,嘉定区主动作为,努力化解难题,通过规划确定了全区休闲农业“一带、一心、四群、多点”的发展布局。确定了7个近期重点建设项目以及重点项目150亩的建设用地总量,为后期项目落地提供依据。可喜的是,全市四个休闲农业用地试点之一的沥江生态园专项规划获市级同意,即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该项目取地方式率先在全市取得突破,为全市休闲农业供地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如何把休闲农业“盆景”串珠成链?嘉定的农口干部认为,唯有坚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使“盆景”华丽转身为“风景”。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文化保护复兴、乡村产业发展等多个目标,工作推进中不断遇到各类难题。比如思想认识的不统一的问题。嘉定的乡村到底往何处去?有的认为要加快农村集中居住,有的认为应该留住乡愁,有的百姓不要美丽乡村建设,有的百姓希望能放开村宅翻建,导致工作推进中总是“顾此失彼”。还比如村宅更新难度的问题。郊区的村宅大多是80年代建造的,建筑标准低,房屋质量差、破旧不堪,尤其是大量外来人员租借导致产生大量违法搭建,增加翻建难度,使得农村面貌难以彻底扭转。
为突破问题瓶颈,嘉定区在思想、组织等方面做了长期准备。一是完善项目联动机制。专门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规划先行、区域化推进、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整合了区水务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河道整治项目、自来水管网改造项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区建管委天然气管网建设项目、道路建设项目,绿容局农田林网项目,区农委村庄改造项目、高水平粮田项目等“田水路林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逐步理清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时序。二是积极推进建设任务。嘉定自2006年在全市率先对毛桥村实施村庄改造试点以来,共对全区9个涉农镇、65个村、2.3万户农户实施了村庄改造,累计投入资金约6.1亿元。三是研究突破政策瓶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研究有关嘉定区保留保护村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的实施办法,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形成村民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短板问题。
【语录】
厚植优势 开创嘉定“三农”发展新局面
嘉定区“三农”工作在“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新定位的指引下,坚持突出“科技创新、提质增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有序、宜居宜业宜人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目标,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三农”各领域的改革发展。
农业发展,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抓绿色发展,抓品牌战略,抓质量效益,努力谋划一篇服务于超大城市需求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新篇章;农村的繁荣,要以彻底扭转农村风貌破坏的困局为前提,坚持做好美丽乡村、村庄改造和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关键,既要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又要不断增加集体经济壮大带来的财产性收入。
当前,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断厚植“三农”优势,破解“三农”难题,继续开创嘉定“三农”工作新局面。
来源:《东方城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