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近年来,嘉定区针对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乡村医生青黄不接、全科医生紧缺等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开展满足基层卫生需要的全科医生培养工作,为区域基层卫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具体报告如下: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大力推进和郊区人口急剧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基层卫生人才紧缺日益加剧。一是乡村医生“青黄不接”问题。嘉定地处上海近郊,“十一五”以来,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学历低、职称低、结构不合理、待遇差等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2006年嘉定区有288名乡村医生,其中大于45岁占66%,中专及以下学历占93%,执业医师占9%,执业助理医师占65.3%,乡村执业医生占25.7%,当时有74人未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当时测算到2012年,有115名乡村医生将到龄离岗。为此,嘉定区在2008年全市率先开展定向培养乡村医生工作。二是“新村苗”的职业发展问题。通过3年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虽然可以暂时解决卫生服务站点(村卫生室)的人员短缺问题,但这些医生的职业发展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由于起点低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不高、如何融入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与本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衔接等问题。为此,根据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农村地区助理全科医师培养精神,在市卫生计生委的支持和指导下,结合嘉定既有基础和实际需求,2012年起我区率先开展“3+2”助理全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即在3年定向培养后再进行2年规范化培训。
二、主要做法
(一)定向培养本土基层卫生人才
为积极解决乡村医生青黄不接和新乡医的职业发展问题,培养适合郊区基层卫生发展的、具有“乡土、乡情、乡音”的卫生人才,嘉定区积极探索定向培养本土基层卫生人才。
1. 开创上海乡村医生定向培养
2008年嘉定区出台定向培养社区医生(乡村医生)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市首批社区医生定向培养。通过上海市高等教育统一考试,委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本区户籍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定向培养社区医生。录取的学生与区卫计委签订协议,在校期间的学费、书杂费、住宿费由政府减免,并每月补贴生活费500元。学生毕业后安排到社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工作期间,连续5年享受大专生进社区工作每人每年1万元的补贴。2008年至今,我区共招录了6批198名定向生,毕业101名。
2.率先试点“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
在市卫计委的支持下,2012年嘉定区先行开展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把经过3年专科培训的乡村医生与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相结合,通过探索“3+2”培训,培训对象争取获得4个证书,即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成人本科学历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学历层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2012年至今招录了3批101名培训学员,2014年4月第一届30名学员完成2年规范化培训,其中25人已合格出站回到单位工作。
(二)创新培养模式
一是实施“贯通式”培养教育模式。在“3+2”培养中改变“学院派”教育模式,有效衔接新乡医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不断完善培训学员的培养模式。三年的专科培养由传统“2年理论+1年实习”模式转变为“1年课堂+2年病房”的学习模式;两年的规范化培养结合岗位需求和学员实际情况,制订了培养计划、培训细则及轮转计划等。同时,我们创新引入公共卫生培训,结合上海市医高专公共卫生教学基地建设,还编写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公共卫生教材。
二是密切结合学历教育。在“3+2”培养中,我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对培训对象进行“专升本”学历教育,通过2-3年的双轨制培养学习,培训对象可以取得成人本科学历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
三是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秉承“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理念。在3年的专科培养中实施“课程+病房”模式;在2年的助理全科规范化培训中,学员在培训医院完成19个科室为期20个月的临床培训轮转,在区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为期3个月的公共卫生和社区轮转培训。我区还探索实施导师制,挑选技术骨干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全方位带教指导。
(三)分层次培养
在定向培养基层卫生人才工作中,我区围绕郊区基层卫生需要和学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科学规划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层次。一是完善毕业后工作模式。对定向培养的社区医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实施轮岗,全方位熟悉社区工作,打通在村卫生室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间学历和执业通路。二是探索接轨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体系。针对这些医生职业生涯上发展会遇到的瓶颈问题,为拓展个人发展前景,探索郊区全科医师供需解决路径,我区积极调研“3+2”接轨“5+3”规范化培训模式。三是分类分层培养。对于“3+2”培养的助理全科医师的职业发展方向,我区将根据培养和考核情况实施分层分类培养发展,做好与“5+3”衔接。
三、取得成效
(一)稳定了一支乡村医生队伍
1.基层人才队伍不断优化。通过探索满足基层卫生需要的人才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断优化。2008年起至今,定向培养乡村社区医生198名,毕业101名,在校97名。该项政策为嘉定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乡村医生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全区目前没有无证乡医,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约20%乡村医生已取得大专学历。通过建立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的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医生队伍人员老化、学历低、职称低、养老和待遇无保障的局面。
2.基层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参加规范化培训的首届学员助理执业考试合格率分别为86.6%,比上海市平均水平超出35.3%。通过对培训学员跟踪调查,在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和临床综合技能均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医院20个月临床培训,在规范病人管理、临床危重症识别和处理、临床综合技能都有很大提高;通过公共卫生轮转培训,熟悉慢病病人管理,增强了对传染病预防、免疫预防接种等知识的掌握;在社区培训期间,通过全科门诊、家庭病床、中医科、儿保科、老年病房科轮转,强化了全科医生工作职责和能力。
(二)提升嘉定整体医教研水平
通过开展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在深化高校附属医院建设、公共卫生教学基地建设、卫生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交流等方面,有力提升了嘉定区卫生系统医教研水平。一方面提高了嘉定区中心医院的医教研水平。作为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通过定向培养工作,不断完善教学设施, 优化师资队伍, 建立教学管理体系,教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尤其是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取得较好成效。另一方面,提高了公共卫生教学水平。依托医高专公共卫生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了公共卫生教学水平,促进全区的各项公共卫生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三)系统内资源联动加强
我区通过基层人才培养,以学员培养为主线,实现了临床师资与公共卫生、社区资源的相互联动、有效整合。一是临床和公共卫生需求相结合。根据公共卫生服务以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预防为主的特点,临床培训期间重点对该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强化。同时加强临床师资和公共卫生资源的联动,以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导向,注重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临床培训与社区卫生工作相结合。“3+2”培养学员最终需回到社区服务,规培期间通过加强临床师资和社区资源的有效衔接,及时跟踪社区卫生工作的实际需求,让培训师资和学员及时了解社区工作的内容和需求,探索社区卫生人才的培训途径。
四、工作体会
(一)先行先试,敢于突破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作为上海医改基础支撑工程,是提高医师同质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嘉定区率先启动的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及“3+2”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模式,在属地生源、定向培养、学历教育衔接、教学实践结合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是对新一代社区卫生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也是针对基层卫生网底机构乡村医务人员队伍青黄不接现状有效的解决举措。
(二)区校结合,部门联动
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需要地方政府和医学高校的紧密结合,在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嘉定区同上海市医高专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通过在附属医院建设、公共卫生教学基地建设、社区教学基地、卫生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交流等方面全面合作。借助医高专示范院校的优势对我区基层人才培养、医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支持,不断夯实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工作。
嘉定区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卫生、人社、财政、编办等职能部门积极联动、共同制定各项培养政策。嘉定通过定向培养模式,理顺了筹资机制,统一由区级财政购买,解决事业编制,纳入城保范围,解决了乡村医生养老和待遇问题。
(三)引入外脑,技术支撑
除了在培训中由上海医高专、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全程做好学历培养外,我们还主动引入国家医改政策组专家、上海市全科医学专家、教学基地专家等对我区“3+2”模式进行指导。比如我们邀请国家卫计委医改办主任梁万年等专家专程对我区“3+2”工作进行调研指导,邀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床学院对培训技能考试进行专题指导,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负责对“3+2”工作进行全程跟踪评估等。
五、问题与建议
推行“3+2”乡村医生培训模式,是嘉定区致力于在农村地区,培养一支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为老百姓打造一支合格的“健康守门人”队伍推出的举措,虽然取得一定经验,但仍然有一些问题要深入研究解决。
(一)关于“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衔接问题
目前,全市开展的“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是进入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全科执业的要求,招录人员要求为全日制医学本科毕业生。目前通过“3+2”培养取得的是专升本学历,进入“5+3”培养有政策瓶颈。
建议科学评估“3+2”与“5+3”的衔接通道。是否建立相关政策和评估批准,将“3+2”培养的人员中择优培养并轨进入“5+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未选中人员可按照正常执业医师晋升渠道,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后,注册为全科医师。同时,建议在探索助理全科医生定向培养的基础上,试点探索规范化全科医师定向培养工作。
(二)关于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认定问题
目前“3+2”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基地建设标准、教学内容、培训教材、人事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我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验,但目前我市尚未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和认定。
建议上海市卫计委在我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明确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标准,进一步推广“3+2”助理全科规范化培养工作。
(三)关于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规划问题
在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中,家庭医生制服务将是核心和方向,目前的乡村医生由于学历、技术、资质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区卫生发展需求。我区定向培养的助理全科医生,已充分考虑将社区医生(乡村医生)融入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中。在社区医生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衔接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和规划好这批助理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方案。
为肯定首批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学员的学习成果,建议由上海市卫计委颁发助理全科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同时,在开展“3+2”助理全科医师培养工作中,重点研究好职前职后衔接,为学生留出今后职业发展的通道,使在学生毕业到岗后,能够做到岗位成才、感受到个人成长的空间。
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