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食品药品机构改革后的第一年,嘉定分局在市局、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年初工作目标,以夯实基础、理顺机制、凝聚队伍、提高能力为主要思路,强化监管,狠抓落实,严防风险,全年食品药品安全总体形势平稳,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一、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实现
一是食安委、食安办层面,改革后对区、街镇两级食安委、食安办进行了重新调整,区食安委成员单位由原来的27家扩充到35家,食品安全协同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近50%的街镇配备了专职副主任和专职工作人员,基层食安委、食安办得到加强。
二是分局层面,在市局党委领导下重新组建了领导班子,调整增加了科室设置,并对各科室职责进行重新梳理、明确,重点对分局和基层街镇所之间职能进行了划分,确保各部门工作“无缝衔接”,不推诿、不扯皮。
三是基层街镇所层面,在市局、区、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一镇一分所”升格为“一镇一所”,同时以硬件标准化、人员标准化、制度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为原则,在建设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硬件方面,各街镇食药监管所的办公、业务用房得到彻底改善,快检室、档案室、谈话室、受理窗口等应有尽有,并统一配备电脑,摄影、摄像器材、应急处置装备等执法装备。人员方面,通过工商、质检划转和两次人员招录,全局目前在编人员由70名增加到145名,其中60%以上下沉基层,区、街镇两级政府还通过人事代理等招录了六十余名检查员,基层执法力量得到极大增强。制度方面,今年分局下发《规章制度汇编》,修订完善30余项工作制度,为人员日常行为规范提供了准则。管理方面,分局拟定了街镇所考核细则,从行政管理、日常检查、专项整治、党务工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和监督,确保基层工作扎实到位。
二、日常监管平稳有序,食药安全底线有效确保
(一)行政许可
按照行政许可审批逐级下放的精神,对分局、街镇所两级行政审批职能进行了重新调整。一般性、低风险的行政审批逐步下放到街镇所,相对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申请、办证;大型、高风险单位的申请受理和集中性技术审核则由分局统一把关,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也得到切实增强。全年食品方面共受理各类许可、变更等4300户次,药品、医疗器械方面受理891户次。分局还不断调整、完善内部流转的程序,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全年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平均办结时间为3.0天、食品流通许可为6.7天、药品零售企业许可为4.0天、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为8.7天、食品生产许可30天,均在法定时限内完成许可决定,除食品生产许可存在特殊性外,其余四类许可还能达到区审改缩减两个“三分之一”的要求。
(二)行政检查
食品(含保健食品)方面,全年共出动监督员48225人次,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22770户次,圆满完成市局布置的各环节监管频次和覆盖率任务。其中生产环节监督检查804户次,抽检1085件,合格率99.1%,快检532件,合格率99.6%;流通环节监督检查13352户次,抽检975组,合格率98.2%,快检4951件,合格率99.8%;餐饮单位监督检查8614户次,抽检1878件,合格率率86.6%,快检6580件,合格率95.8%。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方面,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793户次,开展监督抽检(含专项抽检)1014件,已收到检测报告884件,合格率96.72%;完成81家零售药店的GSP认证工作;化妆品备案受理3006户,完成审核1668户;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924例,比去年增加30%。全年未发生重大集体性食物中毒和药损、药害事件。
同时,继续开展餐饮单位量化分级和监督公示工作,截止11月底,餐饮监督公示率达到99.6%,其中笑脸17.15%,平脸74.55%,哭脸7.87%。重点推进中央厨房、集体供餐单位、学校食堂和大型以上饭店等重点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使用工作,目前共有433户餐饮单位网上注册溯源系统。
(三)行政处罚
按照韩正书记“五个最严”要求,持续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大执法震慑力。全年共立案处罚案件424件,罚没款318.7万元,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加;启动强制执行措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案件39起;加强行刑衔接,同公安、检察院、法院共同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嘉定区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完成4起案件线索移送工作。积极面对流通环节职业打假人带来的行政复议激增的现象,全年收到行政复议13件,目前完成了10件答复工作,结果全部为维持决定,其余正在审理中。同时,分局加强法制工作内功修炼,通过组建法制员队伍、每季度法制工作例会、文书培训,案件办理规范化水平有效提升。
(四)投诉举报
分局对投诉举报高度重视,按照一口受理、一口回复、快速处置、重点督办的原则,组建了执法大队总体协调,各街镇所落实处置,分管领导把关负责,一把手亲自督办重要件的“四位一体”处置审核体系。年内还制定出台了《嘉定分局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实施办法》,对操作流程、反应时限、责任落实均进行了明确规定。全年全局共受理投诉举报件1638件,规定时限内办结率100%。共计收到市局相关处室举报督办件136件,均已办结并回复。同时,为提高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分局不断扩大举报奖励宣传面,简化奖金领取程序,共发放举报奖励614件,其中市举报奖励资金1.45万元,区举报奖励资金30.2万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三、专项整治坚决有力,热点难点问题不断缓解
在市局的统一部署下,分局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结合区域性食品药品难点、热点问题,以重点时节、重点品种、重点领域为目标,开展了20余项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对一些行业共性问题、盲点问题、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治。
(一)开展“非法添加”和“非法宣传”问题专项整治
根据“非法添加”和“非法宣传”专项检查工作方案要求,我区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开展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范围内物质的监测抽检工作,并对产品标识标签“非法宣传”进行检查。整治中,共进行监测抽检960批次,其中阳性2批次,涉及的2家“非法添加”单位均已被立案查处,检查中未发现“非法宣传”问题。
(二)开展农村食品专项整治
针对农村食品市场基础薄弱、底数不清、监管困难等现状,嘉定分局加强农村食品市场日常监管,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共检查生产企业678户次,发现问题226户次,立案查处20户次;检查流通企业4825次数,发现问题户135次数,立案查处119户次;检查餐饮单位数2653户次,发现问题184户次,立案查处137户次。针对农村自办酒席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办酒前必申报、办酒中必指导、办酒后必回访”的一整套制度,全区100家备案自办酒会所均已参加了食品安全责任险,为赴宴群众的饮食安全加上了一把“双保险”。
(三)开展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专项整治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集体用餐配送企业食品安全水平,根据沪食药监嘉〔2014〕44号《嘉定区关于开展集体用餐配送企业整治达标行动的通知》,分局于4月1日至23日开展了整治达标行动动员部署和摸底调查阶段工作。在此基础上,4月25日至5月29日开展了集体用餐配送企业第一轮检查(普查)工作,检查正在经营中的配送企业39户,有5户企业通过达标,34户企业整改。另有2户停业的企业已约谈告知企业负责人达标整治行动要求。6月1日至7月29日开展第二轮复查,有8户通过达标,至11月30日共有33户集体用餐配送企业通过达标活动。
(四)开展食品无证无照专项治理工作
2014年,根据《嘉定区无证食品生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嘉定分局按照“疏堵结合、分类监管”的原则,以“减少存量、控制增量”为目标,对无证照开展分类管理,一是上门督促指导办证;二是试点登记纳管;三是与街镇形成合力,对高风险的或拒不整改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查处取缔。在各街镇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全年共取缔无证食品窝点163处,减少无证经营、餐饮单位1055户,其中停止经营557户、转变业态36户、备案纳管424户、指导办证38户。
(五)开展药品、医疗器械专项行动
围绕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药品、医疗器械热点、难点问题,突出整治重点,营造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嘉定分局2014年先后开展了“五整治专项检查”、“药品安全百日竞赛”“五整治抽验产品跟踪”及“无菌与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监督检查”4个活动,按照检查要求,稳扎稳打,步步深入,医疗器械流通环节共检查396家,其中合格326家,整改后合格55家,不合格12家,非正常经营3家,对检查中发现的6起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移交稽查;使用环节检查一、二级医疗机构及民营医院28家次,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4家单位要求整改,进行了复查。
除此之外,分局还开展了冷鲜鸡和冷链盒饭、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生产企业、学校食堂、餐厨废弃油脂、药品透明质酸等一系列专项整治,通过整治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促使辖区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
四、宣传培训持续创新,社会共治局面初步形成
(一)宣传特色化
2014年,共组织开展各类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活动198次,发放宣传手册及宣传品数十万余份。除每年开展的食品安全“六进”宣传,“清理小药箱”活动,“市民评议厨房”等传统宣传外,2014年还结合区域实际打造了“一堂课”和“两台戏”。“一堂课”是嘉定在全市率先开展的为期三年的“食品安全进课堂”活动,2014年在全区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中全面铺开,食品安全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专门编制教材,并穿插开展公开课评比、知识竞赛、暑期夏令营以及文艺表演大赛等活动,真正实现食品安全从娃娃抓起,并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扩大了食品安全宣传的影响力。“两台戏”是嘉定食安办精心组织的,邀请区内文艺爱好者排演的,以食品安全知识为内容,以“小品”和“戏剧”为形式的两台戏,在12个街镇巡回演出,受到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的热烈欢迎,变食品安全的“被动宣传”为老百姓的“主动要看”,为今后的食品安全宣传拓宽了途径。
(二)培训深入化
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素质是决定食药安全的最根本因素,今年以来,各科室、各街镇所纷纷将企业负责人、行业关键人员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促使培训由临时性、理论化向经常性、实践化深入。一方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作为食品安全责任主体的意识;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从业人员日常工作,开展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年内,食品方面共培训13180人次,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方面共培训2260人次。
五、亮点创新不断涌现,嘉定特色监管模式深化巩固
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嘉定分局始终将“创新”作为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鼓励各条线、各街镇结合监管实际探索特色化监管模式,年内涌现出十余个工作亮点。
(一)扩大集贸市场自检范围,筑牢餐桌“防火墙”
我区自2012年起在全区69个集贸市场推行蔬菜准出准入制度,2014年,分局从老百姓食品安全角度出发,扩大检测品种和检测项目,由原来单一的蔬菜扩展到米面制品、水产品、肉类等大部分在售食品,检测内容增加甲醛、双氧水、吊白块、亚硝酸盐等7项,并要求检测结果形成台账。目前,第一批17个集贸市场已完成快检室建设,其余集贸市场正在陆续推广,市民对此表示欢迎。
(二)落实街镇所视频监控,打造监管“千里眼”
“福喜”事件的发生,给监管人员敲响了警钟,目前监管面广量大,人手有限,很难实现全程监管。嘉定分局经过深入调研,下半年起在各街镇的支持下开始搭建食品安全远程视频电子监控平台,在全区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等高风险单位安装摄像装置,终端接入各街镇所,从而实现远程全程化监管。截至目前,全区12个街镇所中有10个开展了食品重点单位视频监控试点。下一步,将扩大监控对象范围,从高风险单位扩大到其他单位,逐步实现电子化监管全覆盖。
(三)“三重一大”,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为推进我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区食安办多次召开会议,做好组织宣传,协调督促,明确了以街镇所为推进主体、各业务科室加强培训指导的工作模式,引导相关单位积极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同时,我区试点先行,以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企业和大型企业为原则,确定了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批发市场、集体用餐配送企业、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企事业食堂(500人以上)、大卖场(超市)和大型饭店在内的416家首批试点单位,截至10月15日,已完成275家,完成率66%。
此外,分局还在“基层所自检室开放”、“贸易型企业管理”、“流通量化分级”等工作上下大力气,形成特色,在今后工作中将继续完善推广,争创更多亮点。
六、应急处置积极得当,“福喜”事件影响有效控制
7月份媒体报道了“福喜”事件,引起广泛关注。面对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分局快速反应,沉着应对。一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在应急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连夜抽调骨干30余人组成专案组,配合市食药监局、市公安局全力查案;二是全系统紧急动员部署,针对高风险领域、产品开展隐患排查、全线防控;三是组织人员针对“福喜”事件全面反思,及时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
七、深挖问题深刻整改,教育实践活动硕果累累
2014年是嘉定分局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年,分局党委对此高度重视,领导班子作为此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党委班子敞开大门、深入基层,倾听百姓群众的意见心声;剖析自身,深入查摆,找出自己“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局党委班子先后完成集中学习17次,个人自学人均25学时;深入开展谈心交心活动45人次,提出相互批评意见35条;查摆班子在“四风”方面突出问题15个,提出了六个方面共16条改进措施;确定四个大类21项专项整治任务;梳理修订21项制度;较活动开展前减少会议38%、评比达标表彰活动50%。值得一提的是,班子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坚持立足业务工作,不来虚招,只讲实效,对群众反映的办证办照不方便的问题,对集贸市场农残检测针对性不强、覆盖产品少的问题,对食品检测机构不向市民开放的问题,均迅速进行了回应和妥善解决,真正实现了教育实践活动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嘉定分局
2015年1月7日